第39章 重回天牢
推荐阅读:我改写了童话世界的剧情、重生2010,国士无双、让你上恋综,嘉宾全翻车了?、模拟诸天:从一代剑魔开始、修仙没系统?那就自己搓!、都重生了我就不能当影帝吗、传说时代、我在诡异世界谨慎修仙、海洋领主:从成为钓鱼佬开始、年代:从下乡后开始的咸鱼生活、
老者径自走到正中桌子,正襟危坐,目光扫过四周。
客人为气势所摄,缩头赔个笑脸,唯恐老者举报了昨日言论,让差役抓去打板子。
伙计躬身过来:“范老爷,您要点什么?”
老者听到这称呼,晕乎乎就像喝了美酒佳酿,本想着吃顿好的庆贺,摸了摸袖口的几文钱,瞥了眼悠闲喝酒的李平安。
“温一壶酒,一碟茴香豆。”
“好嘞,客官稍等。”
伙计答应的响亮,眼神却带着几分鄙夷。
老者心思敏感,最是在意别人眼神,连忙解释道:“回者,复也,回水也,正应今日喜事。”
伙计扯了扯嘴角,偏是穷酸多怪事。
人家吃茴香豆是喜好、传承,你这厮就是穷,只剩下嘴硬了。
老者吃一口酒,捻一粒茴香豆,只觉得满口生津,心中丁点儿不快烟消云散。
“这般吃法别有一番风味,回头记在杂记中,日后或能流传!”
正在这时。
兴化坊何坊正带着两个白役,进门与老板娘打招呼:低声说了几句话,然后在墙上贴了张布告。
——妄议朝政者,杖三十!
“嚯!”
李平安诧异出声,士绅反击来的迅猛酷烈,严禁新政议论、传播,显然一体纳粮触动了他们根基。
士绅阶层彰显决心、力量,也是在逼迫永兴帝表态。
若是永兴帝失去读书人支持,令不出宫禁有些夸张,但是圣旨出了京城就是废纸,下面官吏必然阳奉阴违。
要么永兴帝换个食利群体统治百姓,譬如军卒,譬如佛道。
何坊正来到窗前,笑着说道:“易哥儿,喝着呢。”
李平安拱拱手说道:“家里闲着无事,吃酒消磨消磨,何大哥坐下喝几杯?”
“改日得空,今儿有要紧差事。”
何坊正说道:“昨天与我爹讲起易哥儿,他说和李爷是好友,理应照顾,若你不嫌弃,帮着坊间收杂费。”
坊正是无品级的胥吏,类似于衙门捕头、天牢班头,可以招募白役处理坊间治安、卫生、市场等事务。
朝廷只发坊正的俸禄,白役的银钱需要坊正自行筹措。
r>于是就有了“杂费”,诸如治安费、摊位费、卫生费等等,杂七杂八没有具体定数,能收多少全凭本事。
这是个肥差,显然老何坊费了心思。
“多谢何叔关心。”
李平安推辞道:“师父教了不少牢里的本事,且先去天牢走动走动,若不能徒承师业,再劳烦何大哥!”
“理应如此。”
何坊正微微颔首,他最是支持父子、师徒相继,认为这就是最好最稳定的秩序。
哪个敢挑战秩序,可不止受何家报复,京都百零八坊都无立锥之地!
李平安与何坊正客套几句,约定得空登门拜访,回来继续坐在窗边吃酒,耳听八方,从客人说话声中了解京城变化。
酒足饭饱离开酒馆,李平安东瞅瞅西看看,走街串巷仿佛无业闲汉。
如此行径,却也符合乡下小子进城。
入夜。
万籁俱寂,只余几声犬吠。
更夫拿着梆子,咣咣咣敲响铜锣,扯着嗓子高喊。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一道黑影借着夜色遮掩,循着墙角飞纵,速度快若闪电。纵使更夫瞅见了,也只以为是看花了眼。
李平安穿街过巷,翻墙过户进入一处院落,隐在暗处偷听院落主人与媳妇说悄悄话。
绝非听墙根,而是暗中窥人才能看得清!
日子一天天过去。
朝廷政策忽左忽右,风头一日三变,时而东风压倒西风,时而西风压倒东风。
今儿苏相占了上风,明日国子监书生宫门前静坐。
初时百姓尚且支持,随着不断来回往复,始终难以向士绅收税,再而衰三而竭,慢慢就没人再议论新政。
如同过时了的热搜,先前再怎么火热,拖个十天半月就凉透了。
或许苏明允仍然在坚持,却已经没人在意。
#每次出现验证,请不要使用无痕模式!
简而言之,一个“拖”字诀,古往今来都好用!
转眼到了年关。
腊月廿三过了晌午。
李平安拎着果脯糕点,两坛陈年十里春,来到安业坊乙十八号院。
朱红大门,青砖灰瓦,古朴简约的两进院子。
咚咚咚!
李平安扣动门环,朗声道:“请问常大人在家吗?故人之后,冒昧拜访。”
常书吏是常管营之子,其父卸任管营后,为避讳朝廷律法,与前书吏互相举荐对方儿子,成为了九品书吏。
当年李平安离开天牢,与牢中诸官吏留了人情,其中以牛校尉的玉佩、陈司狱的字帖最为贵重。
奈何陈司狱、牛校尉具已高升,人一走,茶就凉,不适合再插手天牢事务。
李平安打听清楚天牢故人后,左挑右捡,来回对比,最终选定了性子沉稳、行事低调的常书吏。
其他几家庭院太奢华,高门大户的少去沾染。
夜间盯梢了些时日,摸清了性格喜好,确定常书吏是个不好、不坏的官儿,方才登门拜访。
正思索间。
大门缓缓打开,老门房问道:“哪里来的故人,可有凭证?”
“安昌府,李易。”
李平安从袖口取出锭银子,轻轻一捏留下手印:“家师曾在天牢当值,外出云游时,老常大人赠了这银锭。”
老门房躬身接过银锭,不敢怠慢连忙去通禀。
片刻后。
大门洞开,常书吏大踏步赶将出来,行走间衣衫猎猎生风,不似个书吏更像是个武夫蛮子。
“李兄弟,快请进!”
“常大哥!”
李平安闻弦音知雅意,顺杆向上爬,三五句话便与常书吏拉进了关系。
一路来到书房。
常书吏命人上茶,旁敲侧击询问天牢之事。
李平安一一作答,牢中规矩无不通晓,某些秘辛非天牢当值难以知晓。
“师父临终前叮嘱我,祖传的铁饭碗不能丢,混江湖打打
杀杀丢性命,哪有去天牢送饭安稳滋润。”
“这性子……果真与父亲说的一般谨慎!”
常书吏顿时信了九分,三分来自试探,六分来自银锭上的手印。
那锭银子是不是当年信物,已经不重要了。
“明儿李兄弟就去牢里当值,暂且跟着吴差拨巡逻。”
“多谢常大哥。”
李平安不奢望立刻就送饭,伙房涉及狱卒、犯人吃喝,万一图谋不轨下毒,那就出了大祸事。
毕竟初来乍到,不知根底,常书吏心有戒备也是正常。
说不准还会派人盯着,记录李平安举动,直至确定他不是探子奸细。
这只是些许小事。
李平安无需去刻意证明什么,只要安安稳稳的在天牢当值,熬上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怀疑不攻自破。
拜访目的达成,李平安话音一转。
“常大哥步履矫健,可是练了道家轻身功夫?”
“瞒不过李兄弟。”
常书吏谈论武道,顿时来了兴致:“我自幼好武,可惜天赋寻常,至今仍未有所成。”
李平安指点道:“道家步法,皆脱胎于阴阳八卦,大人可买些道经来读,触类旁通或有所得。”
“练武竟然还要读书?”
常书吏诧异出声,请教道:“李兄弟还请详细说说,牢里那些个凶人,个个都是粗胚,只知练法不知根本!”
李平安读了十几年道经,又修行道门太极秘传,寻常道士都比不过他,给常书吏将经当然没问题。
从两仪到四象,从六合到八卦,一一映照轻功步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常书吏听的入神,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直到仆役提醒晚饭才回过神来。
“李兄弟,今晚咱们彻夜畅谈!”
李平安颔首答应,一道吃罢饭,在书房品茶论道,直至子夜时分才告辞回家。
翌日清晨。
天牢。
李平安看着熟悉又陌生的牢门,可惜门口的狱卒不姓王,抬腿进去点卯当值。
#每次出现验证,请不要使用无痕模式!
。
客人为气势所摄,缩头赔个笑脸,唯恐老者举报了昨日言论,让差役抓去打板子。
伙计躬身过来:“范老爷,您要点什么?”
老者听到这称呼,晕乎乎就像喝了美酒佳酿,本想着吃顿好的庆贺,摸了摸袖口的几文钱,瞥了眼悠闲喝酒的李平安。
“温一壶酒,一碟茴香豆。”
“好嘞,客官稍等。”
伙计答应的响亮,眼神却带着几分鄙夷。
老者心思敏感,最是在意别人眼神,连忙解释道:“回者,复也,回水也,正应今日喜事。”
伙计扯了扯嘴角,偏是穷酸多怪事。
人家吃茴香豆是喜好、传承,你这厮就是穷,只剩下嘴硬了。
老者吃一口酒,捻一粒茴香豆,只觉得满口生津,心中丁点儿不快烟消云散。
“这般吃法别有一番风味,回头记在杂记中,日后或能流传!”
正在这时。
兴化坊何坊正带着两个白役,进门与老板娘打招呼:低声说了几句话,然后在墙上贴了张布告。
——妄议朝政者,杖三十!
“嚯!”
李平安诧异出声,士绅反击来的迅猛酷烈,严禁新政议论、传播,显然一体纳粮触动了他们根基。
士绅阶层彰显决心、力量,也是在逼迫永兴帝表态。
若是永兴帝失去读书人支持,令不出宫禁有些夸张,但是圣旨出了京城就是废纸,下面官吏必然阳奉阴违。
要么永兴帝换个食利群体统治百姓,譬如军卒,譬如佛道。
何坊正来到窗前,笑着说道:“易哥儿,喝着呢。”
李平安拱拱手说道:“家里闲着无事,吃酒消磨消磨,何大哥坐下喝几杯?”
“改日得空,今儿有要紧差事。”
何坊正说道:“昨天与我爹讲起易哥儿,他说和李爷是好友,理应照顾,若你不嫌弃,帮着坊间收杂费。”
坊正是无品级的胥吏,类似于衙门捕头、天牢班头,可以招募白役处理坊间治安、卫生、市场等事务。
朝廷只发坊正的俸禄,白役的银钱需要坊正自行筹措。
r>于是就有了“杂费”,诸如治安费、摊位费、卫生费等等,杂七杂八没有具体定数,能收多少全凭本事。
这是个肥差,显然老何坊费了心思。
“多谢何叔关心。”
李平安推辞道:“师父教了不少牢里的本事,且先去天牢走动走动,若不能徒承师业,再劳烦何大哥!”
“理应如此。”
何坊正微微颔首,他最是支持父子、师徒相继,认为这就是最好最稳定的秩序。
哪个敢挑战秩序,可不止受何家报复,京都百零八坊都无立锥之地!
李平安与何坊正客套几句,约定得空登门拜访,回来继续坐在窗边吃酒,耳听八方,从客人说话声中了解京城变化。
酒足饭饱离开酒馆,李平安东瞅瞅西看看,走街串巷仿佛无业闲汉。
如此行径,却也符合乡下小子进城。
入夜。
万籁俱寂,只余几声犬吠。
更夫拿着梆子,咣咣咣敲响铜锣,扯着嗓子高喊。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一道黑影借着夜色遮掩,循着墙角飞纵,速度快若闪电。纵使更夫瞅见了,也只以为是看花了眼。
李平安穿街过巷,翻墙过户进入一处院落,隐在暗处偷听院落主人与媳妇说悄悄话。
绝非听墙根,而是暗中窥人才能看得清!
日子一天天过去。
朝廷政策忽左忽右,风头一日三变,时而东风压倒西风,时而西风压倒东风。
今儿苏相占了上风,明日国子监书生宫门前静坐。
初时百姓尚且支持,随着不断来回往复,始终难以向士绅收税,再而衰三而竭,慢慢就没人再议论新政。
如同过时了的热搜,先前再怎么火热,拖个十天半月就凉透了。
或许苏明允仍然在坚持,却已经没人在意。
#每次出现验证,请不要使用无痕模式!
简而言之,一个“拖”字诀,古往今来都好用!
转眼到了年关。
腊月廿三过了晌午。
李平安拎着果脯糕点,两坛陈年十里春,来到安业坊乙十八号院。
朱红大门,青砖灰瓦,古朴简约的两进院子。
咚咚咚!
李平安扣动门环,朗声道:“请问常大人在家吗?故人之后,冒昧拜访。”
常书吏是常管营之子,其父卸任管营后,为避讳朝廷律法,与前书吏互相举荐对方儿子,成为了九品书吏。
当年李平安离开天牢,与牢中诸官吏留了人情,其中以牛校尉的玉佩、陈司狱的字帖最为贵重。
奈何陈司狱、牛校尉具已高升,人一走,茶就凉,不适合再插手天牢事务。
李平安打听清楚天牢故人后,左挑右捡,来回对比,最终选定了性子沉稳、行事低调的常书吏。
其他几家庭院太奢华,高门大户的少去沾染。
夜间盯梢了些时日,摸清了性格喜好,确定常书吏是个不好、不坏的官儿,方才登门拜访。
正思索间。
大门缓缓打开,老门房问道:“哪里来的故人,可有凭证?”
“安昌府,李易。”
李平安从袖口取出锭银子,轻轻一捏留下手印:“家师曾在天牢当值,外出云游时,老常大人赠了这银锭。”
老门房躬身接过银锭,不敢怠慢连忙去通禀。
片刻后。
大门洞开,常书吏大踏步赶将出来,行走间衣衫猎猎生风,不似个书吏更像是个武夫蛮子。
“李兄弟,快请进!”
“常大哥!”
李平安闻弦音知雅意,顺杆向上爬,三五句话便与常书吏拉进了关系。
一路来到书房。
常书吏命人上茶,旁敲侧击询问天牢之事。
李平安一一作答,牢中规矩无不通晓,某些秘辛非天牢当值难以知晓。
“师父临终前叮嘱我,祖传的铁饭碗不能丢,混江湖打打
杀杀丢性命,哪有去天牢送饭安稳滋润。”
“这性子……果真与父亲说的一般谨慎!”
常书吏顿时信了九分,三分来自试探,六分来自银锭上的手印。
那锭银子是不是当年信物,已经不重要了。
“明儿李兄弟就去牢里当值,暂且跟着吴差拨巡逻。”
“多谢常大哥。”
李平安不奢望立刻就送饭,伙房涉及狱卒、犯人吃喝,万一图谋不轨下毒,那就出了大祸事。
毕竟初来乍到,不知根底,常书吏心有戒备也是正常。
说不准还会派人盯着,记录李平安举动,直至确定他不是探子奸细。
这只是些许小事。
李平安无需去刻意证明什么,只要安安稳稳的在天牢当值,熬上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怀疑不攻自破。
拜访目的达成,李平安话音一转。
“常大哥步履矫健,可是练了道家轻身功夫?”
“瞒不过李兄弟。”
常书吏谈论武道,顿时来了兴致:“我自幼好武,可惜天赋寻常,至今仍未有所成。”
李平安指点道:“道家步法,皆脱胎于阴阳八卦,大人可买些道经来读,触类旁通或有所得。”
“练武竟然还要读书?”
常书吏诧异出声,请教道:“李兄弟还请详细说说,牢里那些个凶人,个个都是粗胚,只知练法不知根本!”
李平安读了十几年道经,又修行道门太极秘传,寻常道士都比不过他,给常书吏将经当然没问题。
从两仪到四象,从六合到八卦,一一映照轻功步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常书吏听的入神,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直到仆役提醒晚饭才回过神来。
“李兄弟,今晚咱们彻夜畅谈!”
李平安颔首答应,一道吃罢饭,在书房品茶论道,直至子夜时分才告辞回家。
翌日清晨。
天牢。
李平安看着熟悉又陌生的牢门,可惜门口的狱卒不姓王,抬腿进去点卯当值。
#每次出现验证,请不要使用无痕模式!
。
本文网址:http://www.70ya.com/xs/5/5840/442833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70y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