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世上居然还有如此好吃懒做之人
推荐阅读:穿越之竹马鬼夫缠上我、小微古代修真日子、签完字开豪车离开、穿越之娘娘要上天、型月:百万士郎大盘点、玄幻:无敌从先天圣体道胚开始、我想修道、大燕昏君、欲孽、怦然心动我的三婚先生、
独孤思病好后的第二天,南宫彦才允许她出门,好在昨天晚上又下了一场雨,温度降下来不少,早上时候空气也特别的新鲜,混合着泥土的芬芳。
早上白芙蓉带着林氏母女做了蒸蛋糕当做早饭,吃了之后,独孤思总算是得到了特赐令,可以出门溜达一圈。
路上,白芙蓉说道,“昨日南宫玄一出去探路,发现虽然很多地方的水退了,但是官道泥泞,根本不好走,连马腿都不容易拔出来,别说是蒸汽车了,到时候陷入进去就麻烦了,所以九千岁下令,在等几日在出发。”
“北方旱,南方雨多,这道路怕是一时半会儿也好不了。”独孤思叹气,还看修路的事情也的快点提上日程,否则就这样的路,都不好运送赈灾物品,“昨晚还下了雨,说不定今晚还要在来一场呢,难不成,那道路一直泥泞,我们就一直不走?”
白芙蓉叹气,“可这不也是没办法么?”
“什么叫做没办法?”独孤思哼了哼,“这南方多河多湖,河道旁边多得是小碎石,鹅卵石,让官方去采集几车这些小石头铺在路上就行。”
白芙蓉一愣,“这样可以?”
“当然可以,不信,待会儿你让诸葛慕辰写一封信,传递给古蔺县县太爷,让他立刻去办理,不出两日,我们就可以离开了。”
独孤思说完又道,“不过,这怕是古蔺县一县之力怕是不行,得南方这些城池官府一起行动才行,路好了,一些物质也容易运送。”
白芙蓉微微吃惊,甚至还有些怀疑用这样的办法可行不,但是对于独孤思,她又莫名的自信,“那,我现在就去告诉丞相?”
“去吧去吧,你跟诸葛去忙,我带着林氏花满去城门处瞧瞧。”独孤思闲不住,跟着白芙蓉回到了客栈,招呼着林氏花满一块出门。
结果这次就被南宫彦抓住了,“小思儿,我一转身的功夫,你就跑不在了?”
独孤思被抓包,不好意思的笑着,“我就在门口晃荡了一圈,怎么,阿彦也要出去?”
“嗯哼?”南宫彦斜靠在旁边的柱子上,眉梢微微一挑,“小思儿不想我跟着?”
“这倒不是。”独孤思不自在的摸着自己的鼻子,走到南宫彦的身边,小声道,“我这不是怕跟你走在路上,忍不住的想搂着你,抓着你的胳膊么?这穿着男装拉拉扯扯的,多不好意思啊。”
这忽如其来的一撩,倒是把久经沙场的九千岁给怔住了,半响后,南宫彦破口大笑,“哈哈,小思儿,你这话我乐意听,你要是想搂搂抱抱的,尽管来,不必在乎世人的眼光。”
独孤思觉得自己还是要脸,“还是算了,走吧,我们去城门处附近逛逛。”
于是林氏母女便留了下来,改成九千岁亲自陪同。
城内青瓷地砖上,还有着昨夜雨后的印记,一圈圈的倒影,惊起涟漪,一片祥和。
然而城外,又是另外一种样貌。
无数受灾的灾民,衣衫褴褛,坐的坐,站的站,连头发都乱蓬蓬的,显然是已经好几天没有好好的梳洗打扮。
四周充满了小孩子的哭声,女人悲悯的呐喊,男人无助的恳求。
大水一来,家园摧毁,流离失所,饥饿难耐。
旁边有人说道,“每年水灾都有大量的灾民来城里,可城里就不受灾了么?”
“别说了,我家昨夜才彻底的收拾干净,大水带着泥土粘在地上,可不好洗了。”
“哎,也不知道这群人是怎么想的,古蔺以南,年年大水,聪明的人早就搬离了地方,这群人为什么还要住在原来的地方?”
“古蔺两河口每年都会被淹,但是每年都有人住,这没办法啊,人家的根在哪里。”
“那算什么根啊?每年大水来城里乞讨,到了秋天回去住,冬天受冷受饿的时候又来了,春天又回去,周而复始,这算什么事情啊。”
“别说了,现在连县太爷都懒得上报知府衙门,上报朝廷赈灾了。根据小道消息,朝廷有人就说咱们古蔺每年都拿朝廷赈灾,实际上根本没发生水灾,都是县太爷给吃了,这气的县太爷好几天都没睡好觉,这不,今年的水灾,也就没上报朝廷了。”
独孤思惊愕的看向旁边两天的两位成为守卫,问道,“那这些灾民就不管了?”
“不管了。”守卫瞧着独孤思穿的周到,显然是城里的大户人家,就特意的交谈起来,“县太爷说了,这些灾民啊,脑子都有包,家住在河道旁边,每年发大水必淹,朝廷发了赈灾银,他们拿了也不肯搬家,等水退了之后,就在家里好吃懒做,靠着赈灾银过日子,到了冬天就又来城门口求施舍,县太爷和城内的大户人家,每年都拿了好多粮草出来求助了。”
“我们古蔺县的冬天根本没什么北方的冷,也没什么大雪压垮房屋,居然也跑来求助,真的是气死人了。”
“冬天在城门口渡过,加上过年,大户人家套个好彩头,也会每人给点钱,春暖花开后,继续回家好吃懒做,靠着这些钱过日子,到了夏天,水都还没来,人就到了城门口,您说着像话么?”
独孤思听了之后,简直就是震惊。
这群人到底是好吃懒做到了什么份上了?都这样了,也得过且过?
“这么说来,你们县太爷也对。”独孤思看着城门口这些灾民,微微蹙起眉头。
这里大约百来号人,都是古蔺县附近的人口,估计其他城池都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大蜀国库虽穷,但是无论是北方大雪,还是南方洪涝,还是会拿出赈灾银来,去年她刚来一个多月,就向南方发了一百万两的赈灾银了。
去年那一百多万两,真的是国库最后一点积蓄了,户部尚书都差点出去卖艺赚钱了。
却没想到,养了一群好吃懒做之人。
独孤思沉着脸,走向了一个带孩子的受灾妇人面前,问道,“这位夫人,你们从哪里来?你这孩子看起来还没到一岁吧。”
早上白芙蓉带着林氏母女做了蒸蛋糕当做早饭,吃了之后,独孤思总算是得到了特赐令,可以出门溜达一圈。
路上,白芙蓉说道,“昨日南宫玄一出去探路,发现虽然很多地方的水退了,但是官道泥泞,根本不好走,连马腿都不容易拔出来,别说是蒸汽车了,到时候陷入进去就麻烦了,所以九千岁下令,在等几日在出发。”
“北方旱,南方雨多,这道路怕是一时半会儿也好不了。”独孤思叹气,还看修路的事情也的快点提上日程,否则就这样的路,都不好运送赈灾物品,“昨晚还下了雨,说不定今晚还要在来一场呢,难不成,那道路一直泥泞,我们就一直不走?”
白芙蓉叹气,“可这不也是没办法么?”
“什么叫做没办法?”独孤思哼了哼,“这南方多河多湖,河道旁边多得是小碎石,鹅卵石,让官方去采集几车这些小石头铺在路上就行。”
白芙蓉一愣,“这样可以?”
“当然可以,不信,待会儿你让诸葛慕辰写一封信,传递给古蔺县县太爷,让他立刻去办理,不出两日,我们就可以离开了。”
独孤思说完又道,“不过,这怕是古蔺县一县之力怕是不行,得南方这些城池官府一起行动才行,路好了,一些物质也容易运送。”
白芙蓉微微吃惊,甚至还有些怀疑用这样的办法可行不,但是对于独孤思,她又莫名的自信,“那,我现在就去告诉丞相?”
“去吧去吧,你跟诸葛去忙,我带着林氏花满去城门处瞧瞧。”独孤思闲不住,跟着白芙蓉回到了客栈,招呼着林氏花满一块出门。
结果这次就被南宫彦抓住了,“小思儿,我一转身的功夫,你就跑不在了?”
独孤思被抓包,不好意思的笑着,“我就在门口晃荡了一圈,怎么,阿彦也要出去?”
“嗯哼?”南宫彦斜靠在旁边的柱子上,眉梢微微一挑,“小思儿不想我跟着?”
“这倒不是。”独孤思不自在的摸着自己的鼻子,走到南宫彦的身边,小声道,“我这不是怕跟你走在路上,忍不住的想搂着你,抓着你的胳膊么?这穿着男装拉拉扯扯的,多不好意思啊。”
这忽如其来的一撩,倒是把久经沙场的九千岁给怔住了,半响后,南宫彦破口大笑,“哈哈,小思儿,你这话我乐意听,你要是想搂搂抱抱的,尽管来,不必在乎世人的眼光。”
独孤思觉得自己还是要脸,“还是算了,走吧,我们去城门处附近逛逛。”
于是林氏母女便留了下来,改成九千岁亲自陪同。
城内青瓷地砖上,还有着昨夜雨后的印记,一圈圈的倒影,惊起涟漪,一片祥和。
然而城外,又是另外一种样貌。
无数受灾的灾民,衣衫褴褛,坐的坐,站的站,连头发都乱蓬蓬的,显然是已经好几天没有好好的梳洗打扮。
四周充满了小孩子的哭声,女人悲悯的呐喊,男人无助的恳求。
大水一来,家园摧毁,流离失所,饥饿难耐。
旁边有人说道,“每年水灾都有大量的灾民来城里,可城里就不受灾了么?”
“别说了,我家昨夜才彻底的收拾干净,大水带着泥土粘在地上,可不好洗了。”
“哎,也不知道这群人是怎么想的,古蔺以南,年年大水,聪明的人早就搬离了地方,这群人为什么还要住在原来的地方?”
“古蔺两河口每年都会被淹,但是每年都有人住,这没办法啊,人家的根在哪里。”
“那算什么根啊?每年大水来城里乞讨,到了秋天回去住,冬天受冷受饿的时候又来了,春天又回去,周而复始,这算什么事情啊。”
“别说了,现在连县太爷都懒得上报知府衙门,上报朝廷赈灾了。根据小道消息,朝廷有人就说咱们古蔺每年都拿朝廷赈灾,实际上根本没发生水灾,都是县太爷给吃了,这气的县太爷好几天都没睡好觉,这不,今年的水灾,也就没上报朝廷了。”
独孤思惊愕的看向旁边两天的两位成为守卫,问道,“那这些灾民就不管了?”
“不管了。”守卫瞧着独孤思穿的周到,显然是城里的大户人家,就特意的交谈起来,“县太爷说了,这些灾民啊,脑子都有包,家住在河道旁边,每年发大水必淹,朝廷发了赈灾银,他们拿了也不肯搬家,等水退了之后,就在家里好吃懒做,靠着赈灾银过日子,到了冬天就又来城门口求施舍,县太爷和城内的大户人家,每年都拿了好多粮草出来求助了。”
“我们古蔺县的冬天根本没什么北方的冷,也没什么大雪压垮房屋,居然也跑来求助,真的是气死人了。”
“冬天在城门口渡过,加上过年,大户人家套个好彩头,也会每人给点钱,春暖花开后,继续回家好吃懒做,靠着这些钱过日子,到了夏天,水都还没来,人就到了城门口,您说着像话么?”
独孤思听了之后,简直就是震惊。
这群人到底是好吃懒做到了什么份上了?都这样了,也得过且过?
“这么说来,你们县太爷也对。”独孤思看着城门口这些灾民,微微蹙起眉头。
这里大约百来号人,都是古蔺县附近的人口,估计其他城池都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大蜀国库虽穷,但是无论是北方大雪,还是南方洪涝,还是会拿出赈灾银来,去年她刚来一个多月,就向南方发了一百万两的赈灾银了。
去年那一百多万两,真的是国库最后一点积蓄了,户部尚书都差点出去卖艺赚钱了。
却没想到,养了一群好吃懒做之人。
独孤思沉着脸,走向了一个带孩子的受灾妇人面前,问道,“这位夫人,你们从哪里来?你这孩子看起来还没到一岁吧。”
本文网址:http://www.70ya.com/xs/25/25219/1501971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70y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