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天南地北双飞客
推荐阅读:提前登陆五百年,我靠挖宝成神、重生08,从渣男开始逆袭、我改写了童话世界的剧情、重生2010,国士无双、让你上恋综,嘉宾全翻车了?、模拟诸天:从一代剑魔开始、修仙没系统?那就自己搓!、都重生了我就不能当影帝吗、传说时代、我在诡异世界谨慎修仙、
【一】《行路难-上阕》李白.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汪寿昌这次回云南,走的是西路。从京城出发,经山西走陕西,便可到达四川。
因为柳好好跟汪寿昌说过,路过四川时她一定要先回家看看。在京城时,柳好好就打听过纪绪的情况,知道他去年又没中士,也没遵循父亲的要求住在京城继续复读,可能是按照许给柳好好的诺言回家了。
由于大雪封山,汪寿昌一行走了一个月,才来到了太原路,太原路总管张立之接待了他。
张立之是汪寿昌多年的好友,在这天寒地冻的时候,他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花费需要万钱。“嗜酒见天真”的汪寿昌,这要是在昔日,光因这美酒佳肴,再加上他乡遇知己,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二】《行路难-中阕》李白.诗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想渡黄河,冰雪封冻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堵塞了山路。
真是生不逢时,而自己如今已年老体衰,再不努力,更待何时?
此时,他的脑海里出现了两个大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希望能给自己增加信心和希望。
【三】《行路难-下阕》李白.诗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世上行路啊,到底有多么艰难;眼前的歧路又那么多,我该怎么走?
汪寿昌的思绪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汪寿昌,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出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于世的强烈愿望,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对前途的彷徨,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最强音,“相信总有一天,定能乘长远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四】《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词韩征皓.曲邓丽君.歌
三月的中旬,汪寿昌一行来到晋宁路[今临汾]。
柳好好掀起车帘朝外张望,恰巧看到路边站着一人,脚边摆着两只大雁。柳好好忙说:“我们去买只大雁吧!给大人补补身子,大人最近可消瘦了许多。”她让车夫停了车。
柳好好和如烟下了车,好好问道:“你的大雁是卖的吗?”
“是啊。”卖雁人兴奋地跟柳好好叙述着他捕捉大雁的经过,“今天早晨,我捕获一只大雁,刚把它杀了,另一只脱网的大雁,悲鸣着不肯离去,竟自投地而亡,你说怪不怪。”他说得是眉飞色舞。
柳好好一听,怒道:“你就不应该杀他,你杀了她的爱人,她当然不能活了!你这人可真够狠心!”
路人被骂得莫名其妙。
柳好好买下了这两只大雁,上了车。
一上车,柳好好就感叹了起来,“天哪!人世间的爱情到底是什么?竟然会令这两只大雁以死相许!”柳好好激动地说,“南飞北归,不管路程多么遥远,他俩都比翼双飞,不管是春来秋去,他们都相依相随。可是,在人世间,很多人还不如鸟儿呢。”
柳好好爱怜地看着这两只大雁,喃喃地说道:“是啊!你形影不离的爱人死了,你也明白,孤单的自己再去走遥远的路,还有什么意思呢?还不如和爱人死在一起。”柳好好自说自话地唠唠叨叨个没完。
柳如烟听得懵懂,只能茫然地看着她。
汪寿昌说:“既然这两只大雁如此伟大,我就别吃它了,到前边找个地方,把他俩埋了吧!”
汪寿昌让马车夫找了一个绝妙的佳处。
柳好好和如烟一人抱着一只大雁来到山坡上,侍卫拿着刀剑在挖好了空穴。她俩把这两只殉情的大雁放了进去,并买好土,堆起石头作标志,称之为“雁丘”,并为此写了一首《雁丘词》。
[歌曲]“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柳好好说:“双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会嫉妒,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莺儿燕子一般,死后化为一抔尘土的。”
小如烟说:“那我也要像大雁[1]一样。”
柳好好看了小如烟一眼,说“对!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
柳好好看着远方,淡淡地说:“希望后人能狂歌纵酒,寻访雁丘故坟,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看着这俩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汪寿昌笑了笑,说:“这汾水一带,本是泰定帝当年巡幸游乐的地方。每当皇帝出巡,总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那是何等地热闹。而如今呢,却是冷烟衰草,一派萧条的景象。皇帝已死,招魂也无济于事。女山神因之枉自悲啼,而死者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
注释
[1]大雁
大雁又称野鹅,是人们熟知的鸟类类群之一,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
“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当飞在前面的“头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时,翅膀尖上就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排在它后面的就可以依次利用这股气流,从而节省了体力。但“头雁”因为没有这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可资利用,很容易疲劳,所以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雁群需要经常地变换队形,更换“头雁”。它们的行动很有规律,有时边飞边鸣,不停地发出“伊啊,伊啊”的叫声。迁徙大多在黄昏或夜晚进行,旅行的途中还要经常选择湖泊等较大的水域进行休息,寻觅鱼、虾和水草等食物。每一次迁徙都要经过大约1~2个月的时间,途中历尽千辛万苦。但它们春天北去,秋天南往,从不失信。不管在何处繁殖,何处过冬,总是非常准时地南来北往。
大雁爱情
大雁从不独活,一群大雁里很少会出现单数。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杀或者郁郁而亡。
传统寓意
野雁乃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哪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为五常。
雁有仁心,是因为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不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打食为生,其余的壮年大雁,绝不会弃之不顾,养其老送其终,此为仁者之心。大雁不仅有仁,更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向来是从一而终。不论是雌雁死或是雄雁亡,剩下落单的一只孤雁,到死也不会再找别的伴侣。天空中的雁阵,飞行时或为“一”字,或为“人”字,从头到尾依长幼之序而排,称作“雁序”。阵头都是由老雁引领,壮雁飞得再快,也不会赶超到老雁前边,这是其礼让恭谦之意。雁为最难猎获之物,是因为大雁有智,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所谓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这三种生灵最是敏锐机警,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群雁就会立刻飞到空中躲避,所以不论是猎户还是野兽,都很难轻易接近地上的雁群。雁之信,则是指野雁是南北迁徙的候鸟。因时节变换而迁动,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
我国古代有很多诗句赞美它们,例如“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陆游的“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韦应物的《南中咏雁》“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和《吕氏春秋》“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等。
古时婚礼
古时有以大雁为礼物的惯例。周代开创的婚姻礼仪,被称为礼仪的根基。《礼记?昏义》曰:“昏礼者,礼之本也。”婚姻“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
纳彩,向女方家提亲,得到应允后,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古代规定要送大雁。
问名,就是问女方姓名和生辰八字,准备合婚的仪式,也要贽雁而问。
纳吉,就是订婚,在问名后,把占卜、合婚,卜得适合结婚的吉兆通知女方的仪式,也叫“订盟”,是婚礼中关键礼仪。《仪礼?士昏礼》记载:“纳吉用雁,如纳采礼。”
纳征,又称“纳币”,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是成婚阶段的重要仪式。征,是成的意思;币,是所指的财物,成婚礼仪又称为“完聘”,现在叫“过大礼”。这项仪式是“六礼”中唯一不用雁的仪式。
请期,民间俗称“提日子”“送日头”,就是选定并通告迎娶吉日的礼仪程序,要送雁。亲迎,是新郎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为正式的婚礼,也要用雁。
上面提到的结婚“六礼”仪式,有五次要用雁,有什么特殊意义呢?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的《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诗中说的就是大雁情。大雁是终身一侣,天涯共飞,是世间最有感情的鸟之一。它最懂乡思,冬去春来,飞行十分有序。古人正是利用雁的这一习性和美誉,才把其作为贽见之礼。“六礼”中的前五道程序全由父母决断,只有亲迎这一环节,才轮到新郎新娘出场。也就是说“父母之命”是从相亲开始的,男女没有恋爱过程,却希望他们白头到老,用雁无疑是男方家长对女方家长和未来儿媳的一种暗示——按时嫁娶、信守不渝;夫唱妇随,尊卑有序。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汪寿昌这次回云南,走的是西路。从京城出发,经山西走陕西,便可到达四川。
因为柳好好跟汪寿昌说过,路过四川时她一定要先回家看看。在京城时,柳好好就打听过纪绪的情况,知道他去年又没中士,也没遵循父亲的要求住在京城继续复读,可能是按照许给柳好好的诺言回家了。
由于大雪封山,汪寿昌一行走了一个月,才来到了太原路,太原路总管张立之接待了他。
张立之是汪寿昌多年的好友,在这天寒地冻的时候,他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花费需要万钱。“嗜酒见天真”的汪寿昌,这要是在昔日,光因这美酒佳肴,再加上他乡遇知己,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二】《行路难-中阕》李白.诗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想渡黄河,冰雪封冻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堵塞了山路。
真是生不逢时,而自己如今已年老体衰,再不努力,更待何时?
此时,他的脑海里出现了两个大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希望能给自己增加信心和希望。
【三】《行路难-下阕》李白.诗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世上行路啊,到底有多么艰难;眼前的歧路又那么多,我该怎么走?
汪寿昌的思绪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汪寿昌,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出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于世的强烈愿望,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对前途的彷徨,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最强音,“相信总有一天,定能乘长远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四】《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词韩征皓.曲邓丽君.歌
三月的中旬,汪寿昌一行来到晋宁路[今临汾]。
柳好好掀起车帘朝外张望,恰巧看到路边站着一人,脚边摆着两只大雁。柳好好忙说:“我们去买只大雁吧!给大人补补身子,大人最近可消瘦了许多。”她让车夫停了车。
柳好好和如烟下了车,好好问道:“你的大雁是卖的吗?”
“是啊。”卖雁人兴奋地跟柳好好叙述着他捕捉大雁的经过,“今天早晨,我捕获一只大雁,刚把它杀了,另一只脱网的大雁,悲鸣着不肯离去,竟自投地而亡,你说怪不怪。”他说得是眉飞色舞。
柳好好一听,怒道:“你就不应该杀他,你杀了她的爱人,她当然不能活了!你这人可真够狠心!”
路人被骂得莫名其妙。
柳好好买下了这两只大雁,上了车。
一上车,柳好好就感叹了起来,“天哪!人世间的爱情到底是什么?竟然会令这两只大雁以死相许!”柳好好激动地说,“南飞北归,不管路程多么遥远,他俩都比翼双飞,不管是春来秋去,他们都相依相随。可是,在人世间,很多人还不如鸟儿呢。”
柳好好爱怜地看着这两只大雁,喃喃地说道:“是啊!你形影不离的爱人死了,你也明白,孤单的自己再去走遥远的路,还有什么意思呢?还不如和爱人死在一起。”柳好好自说自话地唠唠叨叨个没完。
柳如烟听得懵懂,只能茫然地看着她。
汪寿昌说:“既然这两只大雁如此伟大,我就别吃它了,到前边找个地方,把他俩埋了吧!”
汪寿昌让马车夫找了一个绝妙的佳处。
柳好好和如烟一人抱着一只大雁来到山坡上,侍卫拿着刀剑在挖好了空穴。她俩把这两只殉情的大雁放了进去,并买好土,堆起石头作标志,称之为“雁丘”,并为此写了一首《雁丘词》。
[歌曲]“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柳好好说:“双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会嫉妒,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莺儿燕子一般,死后化为一抔尘土的。”
小如烟说:“那我也要像大雁[1]一样。”
柳好好看了小如烟一眼,说“对!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
柳好好看着远方,淡淡地说:“希望后人能狂歌纵酒,寻访雁丘故坟,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看着这俩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汪寿昌笑了笑,说:“这汾水一带,本是泰定帝当年巡幸游乐的地方。每当皇帝出巡,总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那是何等地热闹。而如今呢,却是冷烟衰草,一派萧条的景象。皇帝已死,招魂也无济于事。女山神因之枉自悲啼,而死者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
注释
[1]大雁
大雁又称野鹅,是人们熟知的鸟类类群之一,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
“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当飞在前面的“头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时,翅膀尖上就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排在它后面的就可以依次利用这股气流,从而节省了体力。但“头雁”因为没有这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可资利用,很容易疲劳,所以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雁群需要经常地变换队形,更换“头雁”。它们的行动很有规律,有时边飞边鸣,不停地发出“伊啊,伊啊”的叫声。迁徙大多在黄昏或夜晚进行,旅行的途中还要经常选择湖泊等较大的水域进行休息,寻觅鱼、虾和水草等食物。每一次迁徙都要经过大约1~2个月的时间,途中历尽千辛万苦。但它们春天北去,秋天南往,从不失信。不管在何处繁殖,何处过冬,总是非常准时地南来北往。
大雁爱情
大雁从不独活,一群大雁里很少会出现单数。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杀或者郁郁而亡。
传统寓意
野雁乃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哪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为五常。
雁有仁心,是因为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不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打食为生,其余的壮年大雁,绝不会弃之不顾,养其老送其终,此为仁者之心。大雁不仅有仁,更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向来是从一而终。不论是雌雁死或是雄雁亡,剩下落单的一只孤雁,到死也不会再找别的伴侣。天空中的雁阵,飞行时或为“一”字,或为“人”字,从头到尾依长幼之序而排,称作“雁序”。阵头都是由老雁引领,壮雁飞得再快,也不会赶超到老雁前边,这是其礼让恭谦之意。雁为最难猎获之物,是因为大雁有智,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所谓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这三种生灵最是敏锐机警,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群雁就会立刻飞到空中躲避,所以不论是猎户还是野兽,都很难轻易接近地上的雁群。雁之信,则是指野雁是南北迁徙的候鸟。因时节变换而迁动,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
我国古代有很多诗句赞美它们,例如“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陆游的“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韦应物的《南中咏雁》“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和《吕氏春秋》“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等。
古时婚礼
古时有以大雁为礼物的惯例。周代开创的婚姻礼仪,被称为礼仪的根基。《礼记?昏义》曰:“昏礼者,礼之本也。”婚姻“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
纳彩,向女方家提亲,得到应允后,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古代规定要送大雁。
问名,就是问女方姓名和生辰八字,准备合婚的仪式,也要贽雁而问。
纳吉,就是订婚,在问名后,把占卜、合婚,卜得适合结婚的吉兆通知女方的仪式,也叫“订盟”,是婚礼中关键礼仪。《仪礼?士昏礼》记载:“纳吉用雁,如纳采礼。”
纳征,又称“纳币”,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是成婚阶段的重要仪式。征,是成的意思;币,是所指的财物,成婚礼仪又称为“完聘”,现在叫“过大礼”。这项仪式是“六礼”中唯一不用雁的仪式。
请期,民间俗称“提日子”“送日头”,就是选定并通告迎娶吉日的礼仪程序,要送雁。亲迎,是新郎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为正式的婚礼,也要用雁。
上面提到的结婚“六礼”仪式,有五次要用雁,有什么特殊意义呢?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的《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诗中说的就是大雁情。大雁是终身一侣,天涯共飞,是世间最有感情的鸟之一。它最懂乡思,冬去春来,飞行十分有序。古人正是利用雁的这一习性和美誉,才把其作为贽见之礼。“六礼”中的前五道程序全由父母决断,只有亲迎这一环节,才轮到新郎新娘出场。也就是说“父母之命”是从相亲开始的,男女没有恋爱过程,却希望他们白头到老,用雁无疑是男方家长对女方家长和未来儿媳的一种暗示——按时嫁娶、信守不渝;夫唱妇随,尊卑有序。
本文网址:http://www.70ya.com/xs/21/21780/1294685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70y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