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朋友交易
推荐阅读:年代:从下乡后开始的咸鱼生活、签到诸天从笑傲江湖开始、从漫画编辑开始成为资本家、重生2010,国士无双、萌宝大佬不好惹,打着奶嗝躺赢了、提前登陆五百年,我靠挖宝成神、重生08,从渣男开始逆袭、我改写了童话世界的剧情、让你上恋综,嘉宾全翻车了?、模拟诸天:从一代剑魔开始、
“陈知县,没想到你对医药一事上竟也如此精通啊,果然少年英杰。”
孙神医抚须,哈哈大笑道。
这话满满是对陈昭的恭维,十分简单的处理方法,完成得还算不错,但若是丁芷来做的话,孙神医一定会把她骂得个狗血淋头。
业外人做得有个七八分,无可厚非,但你业内人若也是这个水准,那还是别干这行,换个营生做罢了,免得害人子弟。
再者...陈昭现在可是“康济堂”第一大金主,说两句好话又不要钱,但陈知县一高兴了,指不定会再拨上几百贯钱给康济堂,这可就赚大发了!
人老成精,孙神医这么多年可不是白活的。
“孙神医,你就不要调笑小子了,这点能力,那值得您的称赞。”
“铁柱他伤口怎么样?会不会留下后遗症?”
陈昭说道,他对眼前老人很是尊敬。
孙神医真是个医者人心的长者,陈昭叫方大壮去摇人的时候,让他随便叫一个就行了。
当初就没考虑丁芷和孙神医,一者实力太菜,一者年纪太大。
还是让孙神医在康济堂问问诊得了,不能什么事都要老人家上。
但不知道方大壮怎么办事的,惊动了孙神医,他听说是有军士受伤了,执意要亲自前来。
八十多岁的人了,方大壮也不好阻拦。
但别说,大半夜的,孙神医一八十多岁的高龄老者,在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的大宋都能当成祥瑞看,此刻竟然目光炯炯,未见丝毫疲色。
不愧是学医之人!
“陈知县放心,您处理得及时,铁柱的伤势并无大碍,但伤筋动骨一百天,有老夫的方子辅助,他也得在床上躺上一两个月,不过,老夫保证他恢复后健步如飞!”
“您若怕铁柱无聊的话,可以给他做个四轮车玩玩。”
四轮车,诸葛亮的四轮车?
原来古代早就有轮椅了啊!
那是不是可以带着铁柱飙车了?
还是算了,别让他伤上加伤。
“小子知道了。”
陈昭想了想,接着问道:“孙神医,康济堂的那些年轻人学得怎么样了,可有懈怠?”
或许是五代十国持续了七十二年“视人命如草芥”的日子,在终结乱世的宋代,鲜血浇灌出了娇嫩的花儿。
“救人”成了高尚的代名词。
为官,治理一方百姓,使其安居乐业,是救人。
为医,行走于山川大地,革除人体弊病,也是救人。
在宋代,医者的地位得到大大提高。
朝廷设立太医局管理医学教育,注重培养医学人才,医学考试与科举同时进行,“也就是说医学考试过关者也可授官。
最广为流传的是说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曾去神祠求签祈祷许愿,若不成良相,那便成良医。
有人问他“愿为良医”的理由,范仲淹感慨道:“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在他内心中,为政与行医殊途同归,皆以救世济民为职责所在,同为“大丈夫”之学,这是与孔孟经世致用之道相一致的。
有志者事竟成,最终范仲淹得偿所愿成为一代名相,但他同样精通医理。
范仲淹熟读《素问》。,琦牙痛时,他建议用硫黄沫或搜风药,尹洙想清暑热,他以“花蛇散”施之。
在有了精神上的肥料后,陈昭再大笔砸钱制造出物质的土壤,医学才能在雁门县这片土地健康发展。
在康济堂实习的年轻人他们是雁门县的未来!
冠冕堂皇!
孙神医活了怎么久了,什么样的官僚没见过?
要不是因为某个人,陈昭就只会像一个固定时间打钱的NPC一样,康济堂的事他不会多问一句...好像这样也不错?
扭捏的年轻人啊,看着陈昭,再想到自己那还算机灵的徒儿,两人也称得上郎才女貌的一对,孙神医想起了自己逝去的青春...
“孙神医在干什么?”
老年人总喜欢缅怀过去,这不,孙神医一下就陷入到了过往的回忆中。
陈昭看着他的目光一点点变得呆滞。
“不就是想旁敲侧击地问问丁娘子的近况嘛。这老头是不是想讹我?”
陈昭越看孙神医的状态越感觉不对劲,不能让他继续下去了!
“孙神医?孙神医!”
“啊?”孙神医眼神恢复了清明。
“还好没出事~”陈昭心中松了口气,没让老人家难堪,继续问道:
“孙神医,康济堂的那些年轻人学得怎么样了,可有懈怠?”
走神,这对医者可是大忌。
孙神医将脑中杂乱的思绪甩开,老人家知道陈昭想听什么,答道:
“他们学得很认真,尤其是那个叫‘丁芷’的小娘子,抓药、问诊、阅读古籍,无一不做。”
“照陈知县您的话来说叫‘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进步飞快,已收获了病人不少称赞。”
这没有特意说好话的意思,完全是实话实说,丁芷值得这样的评价。
“不错,囊中幸有活人方,我雁门县的医师有如此气象,本官也心满意足了。”
“也仰赖孙神医的悉心教导啊。”
......
两人互相恭维两句,天色蒙蒙亮了,陈昭便和孙神医告别:
“孙神医,您受累了,进城去吧。”
陈昭他还有点事要处理。
“那老夫先走了?”孙神医试探性地问道。
他老人家耐着性子,和你说了这么久的话,只是为了听你两句恭维的?
八十多年了,他还欠这两声恭维不成?!
“再见!”陈昭向孙神医摆摆手。
“唉~只能再想办法了,要不要让丁芷和这贼厮聊上两句?”孙神医想道。
他还在想办法让陈昭爆金币。
孙神医向外走了几步后,陈昭才开口说道:
“孙神医,炼焦厂的第一笔赋税已经收上来了,明天我就叫王浩他们送两百贯到康济堂去!”
陈昭故意让孙神医多想想,逗老年人还挺好玩的。
当然,他是想让老人家多动动脑子,走神可不是一个好习惯,八十多岁的人了,得老年痴呆了可不好。
“这小贼厮...”孙神医摆摆手,示意自己听到了。
目送孙神医远去后,陈昭挥手把王浩召了过来。
“那辽国商人消息准确,背后一定有大能量,我们要与之交好,可不能做一次性买卖,明天,剩下的蜂窝煤就拉过去交付吧。”
“不要收他们的钱,就说是...交个朋友。”
陈昭的信誉还是可以的,但贩卖国家机密这种事,就算陈昭的信誉再好,对面也会心存顾虑。
陈昭选择了最简单的方法——用钱砸!
定金就拉了五千秤蜂窝煤过去,当场把那辽国商人乐得喜笑颜开,嘴角都快咧到天上去了。
透露消息的时候,生怕陈昭的人不信,胸脯拍得啪啪作响,效果显著。
其实陈昭直接付一万秤也是可以的,反正辽国那边都是按一百一十文的价钱买。
但一万秤比起五千秤给辽国商人的心理震撼高不了多少,而且...陈昭想做的又不是一次性买卖。
事后还得见面交流感情啊。
至于担心一万秤蜂窝煤会不会扰乱辽国市场?
管他的呢,只要陈昭卖得比木炭便宜,他有得赚就行了,其他的,他不在乎。
而且蜂窝煤这东西,是消耗品,一万秤流入到辽国市场内,就跟一杯墨倒入黄河一样,顷刻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更何况有些辽国贵族,名下牛羊、马匹、奴隶无数,钱多得找不到地方花。
为了在同伴们面前有一个装逼的机会,他们甚至能拿蜂窝煤来办篝火晚会。
那消耗没个几百秤下不来。
就算雁门县的炼焦厂全面开工,产能都不足以供给整个辽国,一万秤,洒洒水啦。
“是。”
......
今日夜里。
宋辽边境线上,一处密林。
这儿山路曲折,想要巡视要耗费大量人力,但边境安危,可不是省钱的时候。
宋军还是保持着一日一巡的习惯,但时间紧任务重,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苦差事。
这也就给了某些别有用心之人“操作”的可能。
财帛动人心,宋军的巡视时间还是很好弄到手的。
只要在巡逻的哨兵到来之前完成交易,那他们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早就在此等候,身穿灰袍的中年人,见树林里窸窸窣窣,随后从中走出一个人,他激动地迎了上去。
“朋友,你来了!”他用蹩脚的宋话说道。
了解对方的语言文字,是在边境线上做生意的商人必须学会的。
王浩是个文盲,他当然不知道契丹语怎么讲。
但他也不需要知道。
“东西带来了吗?”
树荫很好地遮蔽了此人的身形,但王浩仍然能感受到哪袍子下的火热目光。
辽国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能在打压异己的同时在赚上一笔大钱,谁人不愿?
“你的消息很管用,陈知县十分满意,这是报酬。”
王浩从怀里掏出一纸文书交给灰袍人,让他明日自己去陈昭他们建在宋境内的仓库去领蜂窝煤。
每次送货物去榷场,都会多装一点蜂窝煤,以防运输途中发生什么意外,他得保证东西到客户手上时都是完整无缺的!
久而久之,蜂窝煤越堆越多,陈昭就干脆在那儿建了个仓库。
没办法,山路太崎岖了,走不了马车,想要托运只能用驴一趟趟凭肉身驮上去。
而五千秤蜂窝煤就是五万斤!
驴不拉车,光凭肉身托一次只能驮两百斤。
那就得要两百多只驴。
陈昭也不是拿不出来,主要是有相当部分的蜂窝煤会在运输路途中被压碎,这部分损失会由陈昭承担,他可但担不起!
像上次一样,给辽人开个条子,宋境内由陈昭负责,到了辽国,如何不被其他人发现有额外的蜂窝煤流入市场,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了。
陈昭还轻松许多。
那灰袍人接过文书,借着月光勉强看清了上面写的字,“五千秤”写得尤为耀眼和美丽。
陈昭的字,辽国不少人认识,早随着那首《咏乌金》传到了辽国,这灰袍人也是见过的,是陈昭所写无误!
甚至比当初更加熟练,在灵气之余又多了几分历经沧桑的成熟,大家之品。
“拿着这张纸,什么时候都到陈知县这儿领五千秤蜂窝煤?”
“当然,我的朋友,随时欢迎,但你不要把它弄丢了,我们认纸不认人。”
“当然,规矩我懂的。”灰袍人点点头,心中一喜。
陈昭的作品,这张纸虽然在辽国境内见不了人,但这又不妨碍他在自己观赏。
好的书法作品,在辽国可是非常受人追捧的。
等自己欣赏够了再去换,反正蜂窝煤又不会长腿跑路。
“对了,你要用的时候记得提前和我们说一声,不然有人扰了我们的雅兴可不好了。”
边境可都有士兵设卡拦截的,可不是什么人都能随意进出。
陈昭也得提前上下打点好关系,这份红利大家都吃到了,陈昭的生意才好做。
“这是自然。”灰袍人点点头,一拍手,便有两个箱子摆到了王浩面前。
里面满是金银,价值七百多贯。
见王浩只有一个人来,怕他拿不动,灰袍人还好心地问道:
“我的朋友,要不要我派人将其送到陈知县府上?”
“不用了。”
灰袍人自知失言,哪有问人家老大住哪的,怎么,你是想搞暗杀吗?
连忙道歉:“我不是这个意思...”
而王浩摆摆手说道:“朋友,我也不是这个意思,我说了,陈知县对你们的消息很满意,钱你收回去,蜂窝煤,你也收回去。”
“这算是...给朋友的见面礼!”
灰袍人快感动得哭了,果然,只有叫错的人名,没有取错的外号,陈知县他实诚啊!
这相当于他在路边白捡了五千秤蜂窝煤,转手一卖就能得高价,就算最后的利润大头要分给他的主子。
但这两箱子价值七百多贯钱的金银几乎就属于他一个人的了!
王浩那张大脸在灰袍人眼中变得十分动人,幻化成铜钱模样。
朝他深深地鞠了一躬:“代我向陈知县问好,他永远是我的朋友。”
孙神医抚须,哈哈大笑道。
这话满满是对陈昭的恭维,十分简单的处理方法,完成得还算不错,但若是丁芷来做的话,孙神医一定会把她骂得个狗血淋头。
业外人做得有个七八分,无可厚非,但你业内人若也是这个水准,那还是别干这行,换个营生做罢了,免得害人子弟。
再者...陈昭现在可是“康济堂”第一大金主,说两句好话又不要钱,但陈知县一高兴了,指不定会再拨上几百贯钱给康济堂,这可就赚大发了!
人老成精,孙神医这么多年可不是白活的。
“孙神医,你就不要调笑小子了,这点能力,那值得您的称赞。”
“铁柱他伤口怎么样?会不会留下后遗症?”
陈昭说道,他对眼前老人很是尊敬。
孙神医真是个医者人心的长者,陈昭叫方大壮去摇人的时候,让他随便叫一个就行了。
当初就没考虑丁芷和孙神医,一者实力太菜,一者年纪太大。
还是让孙神医在康济堂问问诊得了,不能什么事都要老人家上。
但不知道方大壮怎么办事的,惊动了孙神医,他听说是有军士受伤了,执意要亲自前来。
八十多岁的人了,方大壮也不好阻拦。
但别说,大半夜的,孙神医一八十多岁的高龄老者,在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的大宋都能当成祥瑞看,此刻竟然目光炯炯,未见丝毫疲色。
不愧是学医之人!
“陈知县放心,您处理得及时,铁柱的伤势并无大碍,但伤筋动骨一百天,有老夫的方子辅助,他也得在床上躺上一两个月,不过,老夫保证他恢复后健步如飞!”
“您若怕铁柱无聊的话,可以给他做个四轮车玩玩。”
四轮车,诸葛亮的四轮车?
原来古代早就有轮椅了啊!
那是不是可以带着铁柱飙车了?
还是算了,别让他伤上加伤。
“小子知道了。”
陈昭想了想,接着问道:“孙神医,康济堂的那些年轻人学得怎么样了,可有懈怠?”
或许是五代十国持续了七十二年“视人命如草芥”的日子,在终结乱世的宋代,鲜血浇灌出了娇嫩的花儿。
“救人”成了高尚的代名词。
为官,治理一方百姓,使其安居乐业,是救人。
为医,行走于山川大地,革除人体弊病,也是救人。
在宋代,医者的地位得到大大提高。
朝廷设立太医局管理医学教育,注重培养医学人才,医学考试与科举同时进行,“也就是说医学考试过关者也可授官。
最广为流传的是说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曾去神祠求签祈祷许愿,若不成良相,那便成良医。
有人问他“愿为良医”的理由,范仲淹感慨道:“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在他内心中,为政与行医殊途同归,皆以救世济民为职责所在,同为“大丈夫”之学,这是与孔孟经世致用之道相一致的。
有志者事竟成,最终范仲淹得偿所愿成为一代名相,但他同样精通医理。
范仲淹熟读《素问》。,琦牙痛时,他建议用硫黄沫或搜风药,尹洙想清暑热,他以“花蛇散”施之。
在有了精神上的肥料后,陈昭再大笔砸钱制造出物质的土壤,医学才能在雁门县这片土地健康发展。
在康济堂实习的年轻人他们是雁门县的未来!
冠冕堂皇!
孙神医活了怎么久了,什么样的官僚没见过?
要不是因为某个人,陈昭就只会像一个固定时间打钱的NPC一样,康济堂的事他不会多问一句...好像这样也不错?
扭捏的年轻人啊,看着陈昭,再想到自己那还算机灵的徒儿,两人也称得上郎才女貌的一对,孙神医想起了自己逝去的青春...
“孙神医在干什么?”
老年人总喜欢缅怀过去,这不,孙神医一下就陷入到了过往的回忆中。
陈昭看着他的目光一点点变得呆滞。
“不就是想旁敲侧击地问问丁娘子的近况嘛。这老头是不是想讹我?”
陈昭越看孙神医的状态越感觉不对劲,不能让他继续下去了!
“孙神医?孙神医!”
“啊?”孙神医眼神恢复了清明。
“还好没出事~”陈昭心中松了口气,没让老人家难堪,继续问道:
“孙神医,康济堂的那些年轻人学得怎么样了,可有懈怠?”
走神,这对医者可是大忌。
孙神医将脑中杂乱的思绪甩开,老人家知道陈昭想听什么,答道:
“他们学得很认真,尤其是那个叫‘丁芷’的小娘子,抓药、问诊、阅读古籍,无一不做。”
“照陈知县您的话来说叫‘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进步飞快,已收获了病人不少称赞。”
这没有特意说好话的意思,完全是实话实说,丁芷值得这样的评价。
“不错,囊中幸有活人方,我雁门县的医师有如此气象,本官也心满意足了。”
“也仰赖孙神医的悉心教导啊。”
......
两人互相恭维两句,天色蒙蒙亮了,陈昭便和孙神医告别:
“孙神医,您受累了,进城去吧。”
陈昭他还有点事要处理。
“那老夫先走了?”孙神医试探性地问道。
他老人家耐着性子,和你说了这么久的话,只是为了听你两句恭维的?
八十多年了,他还欠这两声恭维不成?!
“再见!”陈昭向孙神医摆摆手。
“唉~只能再想办法了,要不要让丁芷和这贼厮聊上两句?”孙神医想道。
他还在想办法让陈昭爆金币。
孙神医向外走了几步后,陈昭才开口说道:
“孙神医,炼焦厂的第一笔赋税已经收上来了,明天我就叫王浩他们送两百贯到康济堂去!”
陈昭故意让孙神医多想想,逗老年人还挺好玩的。
当然,他是想让老人家多动动脑子,走神可不是一个好习惯,八十多岁的人了,得老年痴呆了可不好。
“这小贼厮...”孙神医摆摆手,示意自己听到了。
目送孙神医远去后,陈昭挥手把王浩召了过来。
“那辽国商人消息准确,背后一定有大能量,我们要与之交好,可不能做一次性买卖,明天,剩下的蜂窝煤就拉过去交付吧。”
“不要收他们的钱,就说是...交个朋友。”
陈昭的信誉还是可以的,但贩卖国家机密这种事,就算陈昭的信誉再好,对面也会心存顾虑。
陈昭选择了最简单的方法——用钱砸!
定金就拉了五千秤蜂窝煤过去,当场把那辽国商人乐得喜笑颜开,嘴角都快咧到天上去了。
透露消息的时候,生怕陈昭的人不信,胸脯拍得啪啪作响,效果显著。
其实陈昭直接付一万秤也是可以的,反正辽国那边都是按一百一十文的价钱买。
但一万秤比起五千秤给辽国商人的心理震撼高不了多少,而且...陈昭想做的又不是一次性买卖。
事后还得见面交流感情啊。
至于担心一万秤蜂窝煤会不会扰乱辽国市场?
管他的呢,只要陈昭卖得比木炭便宜,他有得赚就行了,其他的,他不在乎。
而且蜂窝煤这东西,是消耗品,一万秤流入到辽国市场内,就跟一杯墨倒入黄河一样,顷刻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更何况有些辽国贵族,名下牛羊、马匹、奴隶无数,钱多得找不到地方花。
为了在同伴们面前有一个装逼的机会,他们甚至能拿蜂窝煤来办篝火晚会。
那消耗没个几百秤下不来。
就算雁门县的炼焦厂全面开工,产能都不足以供给整个辽国,一万秤,洒洒水啦。
“是。”
......
今日夜里。
宋辽边境线上,一处密林。
这儿山路曲折,想要巡视要耗费大量人力,但边境安危,可不是省钱的时候。
宋军还是保持着一日一巡的习惯,但时间紧任务重,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苦差事。
这也就给了某些别有用心之人“操作”的可能。
财帛动人心,宋军的巡视时间还是很好弄到手的。
只要在巡逻的哨兵到来之前完成交易,那他们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早就在此等候,身穿灰袍的中年人,见树林里窸窸窣窣,随后从中走出一个人,他激动地迎了上去。
“朋友,你来了!”他用蹩脚的宋话说道。
了解对方的语言文字,是在边境线上做生意的商人必须学会的。
王浩是个文盲,他当然不知道契丹语怎么讲。
但他也不需要知道。
“东西带来了吗?”
树荫很好地遮蔽了此人的身形,但王浩仍然能感受到哪袍子下的火热目光。
辽国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能在打压异己的同时在赚上一笔大钱,谁人不愿?
“你的消息很管用,陈知县十分满意,这是报酬。”
王浩从怀里掏出一纸文书交给灰袍人,让他明日自己去陈昭他们建在宋境内的仓库去领蜂窝煤。
每次送货物去榷场,都会多装一点蜂窝煤,以防运输途中发生什么意外,他得保证东西到客户手上时都是完整无缺的!
久而久之,蜂窝煤越堆越多,陈昭就干脆在那儿建了个仓库。
没办法,山路太崎岖了,走不了马车,想要托运只能用驴一趟趟凭肉身驮上去。
而五千秤蜂窝煤就是五万斤!
驴不拉车,光凭肉身托一次只能驮两百斤。
那就得要两百多只驴。
陈昭也不是拿不出来,主要是有相当部分的蜂窝煤会在运输路途中被压碎,这部分损失会由陈昭承担,他可但担不起!
像上次一样,给辽人开个条子,宋境内由陈昭负责,到了辽国,如何不被其他人发现有额外的蜂窝煤流入市场,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了。
陈昭还轻松许多。
那灰袍人接过文书,借着月光勉强看清了上面写的字,“五千秤”写得尤为耀眼和美丽。
陈昭的字,辽国不少人认识,早随着那首《咏乌金》传到了辽国,这灰袍人也是见过的,是陈昭所写无误!
甚至比当初更加熟练,在灵气之余又多了几分历经沧桑的成熟,大家之品。
“拿着这张纸,什么时候都到陈知县这儿领五千秤蜂窝煤?”
“当然,我的朋友,随时欢迎,但你不要把它弄丢了,我们认纸不认人。”
“当然,规矩我懂的。”灰袍人点点头,心中一喜。
陈昭的作品,这张纸虽然在辽国境内见不了人,但这又不妨碍他在自己观赏。
好的书法作品,在辽国可是非常受人追捧的。
等自己欣赏够了再去换,反正蜂窝煤又不会长腿跑路。
“对了,你要用的时候记得提前和我们说一声,不然有人扰了我们的雅兴可不好了。”
边境可都有士兵设卡拦截的,可不是什么人都能随意进出。
陈昭也得提前上下打点好关系,这份红利大家都吃到了,陈昭的生意才好做。
“这是自然。”灰袍人点点头,一拍手,便有两个箱子摆到了王浩面前。
里面满是金银,价值七百多贯。
见王浩只有一个人来,怕他拿不动,灰袍人还好心地问道:
“我的朋友,要不要我派人将其送到陈知县府上?”
“不用了。”
灰袍人自知失言,哪有问人家老大住哪的,怎么,你是想搞暗杀吗?
连忙道歉:“我不是这个意思...”
而王浩摆摆手说道:“朋友,我也不是这个意思,我说了,陈知县对你们的消息很满意,钱你收回去,蜂窝煤,你也收回去。”
“这算是...给朋友的见面礼!”
灰袍人快感动得哭了,果然,只有叫错的人名,没有取错的外号,陈知县他实诚啊!
这相当于他在路边白捡了五千秤蜂窝煤,转手一卖就能得高价,就算最后的利润大头要分给他的主子。
但这两箱子价值七百多贯钱的金银几乎就属于他一个人的了!
王浩那张大脸在灰袍人眼中变得十分动人,幻化成铜钱模样。
朝他深深地鞠了一躬:“代我向陈知县问好,他永远是我的朋友。”
本文网址:http://www.70ya.com/xs/20/20821/1235910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70y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