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苑读书网 > > 大宋举重冠军 > 第171章 开源!

第171章 开源!

推荐阅读:年代:从下乡后开始的咸鱼生活签到诸天从笑傲江湖开始从漫画编辑开始成为资本家重生2010,国士无双萌宝大佬不好惹,打着奶嗝躺赢了提前登陆五百年,我靠挖宝成神重生08,从渣男开始逆袭我改写了童话世界的剧情让你上恋综,嘉宾全翻车了?模拟诸天:从一代剑魔开始

    “啪啦啪啦!”爆竹声噼啪做作响,点点火星溅出,在空中开出一朵朵娇艳的花儿。
    地上铺满了红色的“花瓣”,喜庆至极。
    陈昭也笑着在一旁鼓掌,不为其他,只因为车家炭行在雁门县落地建厂了!
    福利待遇向开封看齐,只是工钱低了三分之一,但同时,因为雁门县靠近宋辽边境,能获取大量优质且便宜的羊肉,陈知县又向官家请示减免了赋税,粮食的价格也低,大伙的生活开销少。
    车家炭行开出的薪资就显得尤为不错了。
    当然,车家炭行为什么选在雁门县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肯定是因为这儿人杰地灵、社会稳定、政治清明啦!
    和陈昭陈知县没有半毛钱关系,车家炭行在这儿建得厂子绝对没有官商勾结的情况,一点都没有!
    “陈宫使,在下做的事情您满意吗?”车济车员外对陈昭的事很是上心,派来了他的得力干将韩宜来辅佐相关事宜。
    一个胖胖的中年男人。
    陈宫使,多么熟悉而陌生的称呼啊,想来还有几分亲切。
    陈昭问道:“车员外近日还好吧?”
    韩宜恭敬地回答道:“托您的福,车员外他吃嘛嘛香,近日还有精力纳了两房小妾。”
    好得不能再好了!
    衣食住行,车济就牢牢地掌控了开封百姓们的“食”!
    哪个富贵人家不用“乌金”?哪个平民百姓不用蜂窝煤?
    这时车济才感受的陈昭的高瞻远瞩。
    资本是逐利的,资本是贪婪的。
    当初,要不是陈昭拦着,真叫车济把蜂窝煤卖出了八十文一秤的天价。
    开封城外采煤、挖煤那么多产业,那么多工人,他如何隐瞒得住?
    叫赵恒看到了这么低廉的东西能卖出如此高价,心里怎不会动歪心思?
    要知道那时的赵恒为了修玉清昭应宫,可是想钱想得快疯了!
    但现在呢?
    蜂窝煤的价格经过大规模开采后,技术逐渐成熟,陈昭之前教工人们识字,也在此刻发挥了作用,他们改进了采矿之法的不足,大大提高了效率。
    现在一秤蜂窝煤的价格已经低至四十三文了!
    各种物料、人工成本加起来,都只要四十一文!
    他们只赚两文钱,两文钱!
    但开封六七十万级别的人口数量,车家炭行一日都有稳定的七十贯左右的收益,一年也有两万五千多贯!
    官家能保证蜂窝煤被官府拿去后,价钱能比车家炭行更低?
    赚钱的买卖在乌金!
    陈昭这一招,将上上下下都伺候得舒舒服服的。
    尤其是去年冬天,蜂窝煤可立了大功!
    车员外还自掏腰包,拿了五万秤蜂窝煤出来接济开封的福田院、养济院等,也就两千五百多贯,但名声可大大滴好了起来。
    现在车济走在街道上,哪个见了不得恭敬地叫上一句“车员外”?
    情绪价值拉满了!
    对于陈昭的所有决定,车济都深信不疑,即使他远在雁门县。
    这不,才两个多月就弄死了一批人,牢牢地占据了雁门县生态位的C位。
    陈宫使带他做项目,那是给他老车面子,就算不赚钱,甚至是亏钱也要去!
    要不是开封这边的商人们只认他车济,不然,他都要跑过来亲自管理雁门县的事情。
    陈昭的面前是一座座窑炉拔地而起,开始吞吐煤炭,把它们炼成“乌金”,释放出滚滚浓烟,夹杂着刺鼻的气味,直冲云霄。
    环保去你马!
    再接着,炼钢场,也会落于此处。
    至于玻璃...陈昭暂时还没有想法,此等奢靡之物,还是留在开封去祸害那些有钱人吧。
    一个个精壮汉子赤裸着上身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生产中去,他们的肌肉高高隆起,将“黑金”铲入水缸之中,也将铜钱揣进自己兜里。
    实话讲,雁门县人的工价是真的不高,暂时只能是这么个情况。
    雁门县不是煤炭的主要产区,隔壁的煤都快成露天煤矿了,直接动手挖就行,若不是陈昭在雁门县,这桩好差事压根落不到他们头上。
    路途成本是一方面,雁门县的市场太小又是另一方面了。
    完全支撑不起车家炭行走薄利多销的路子。
    卖给周围县城也不太行,河东路在接连的几次宋辽战争中都快打成了一块烂地,首府太原府曾经更是北汉的都城,被宋太宗放火烧了个干净。
    整个河东路都是一副民生凋敝的景象,直到“澶渊之盟”签订后,才开始渐渐恢复生机。
    没多大市场。
    陈昭得想办法把蜂窝煤卖到辽国去。
    虽然从宏观层面来说,辽国人也是中国人,燕京(北京)还在辽人手上呢!
    但未来是未来,现在是现在,咱不以民族为界限,但也得以国家为界限。
    车费、人工什么的就让辽国的百姓承担吧!
    就先苦一下辽国百姓吧!
    至于从他们身上剥夺的利益...当然是用来提高雁门县百姓的生活水平啦!
    然后工业反哺农业,不然都去打工了,谁来种地?
    看着天上飘着的白烟,陈昭的心情很是愉悦,大宋的环境现在可是24K纯天然无污染的,随便排,给地球母亲上点强度!
    陈昭带着韩宜在园区考察,其实也没什么好考察的。
    严桧等人的脑袋现在还挂在县城的城门处,工人们每天进出时都看得见,不敢偷奸耍滑,见着陈昭对他们好就想骑在陈昭脑袋上拉屎。
    韩宜也是深度参与过煤炭的加工与生产的人物,不是“一把抓”,但是真正下过基层的人物。
    各种规章制度,还有如何与这群前一秒还在田里刨食,下一秒就要上工地做工的工人们沟通,他都了然于心,是陈昭真正需要的帮手。
    “车员外帮了我大忙啊!”陈昭赞叹道。
    一句话把两个人都夸进去了。
    “哪里哪里,都是陈宫使指导有方。”韩宜回答道。
    领导夸你,你“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就行了,真把领导花的饼当了真,到时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就算面对陈昭这等盛名在外的角色,韩宜也保持着自己的行事准则。
    陈昭也没多想,正常的恭维罢了,陈昭已经听惯了。
    只要自己不要当真就行了。
    说实话,赵恒“天书封禅”的思路其实没错,虽然后世骂赵恒拉低了“泰山封禅”的含金量,这话...骂得没错。
    但就当时赵恒那情况,国内天灾不断、国无少君,自己的一堆亲戚可都睁着眼睛等着他的皇位呢。
    得想个法子凝聚人心才行。
    检阅禁军,或许在其他朝代,是个好法子,但在宋代,至少在宋真宗时期使不得。
    “澶渊之盟”刚刚签订,你就在京师检阅禁军,大宋是想干什么?报仇澶州城下的血恨吗?
    再说了,赵恒被这群武将都快搞出心理阴影来了,也不想去检阅禁军。
    去泰山封禅,重新确立天子的神圣性,是一个妙的法子。
    “澶渊之盟”也勉强说得上是功绩。
    至于会不会被后世诟病?
    都半截黄土埋到赵恒脖子了,你还叫他管后世的评论?
    从结果来看,前期的“天书封禅”确实解决了不少的政治危机。
    真宗借天书降世确立了自己的权威、赵受益健康的长大,政权也有了平稳过渡的希望。
    诸如丁谓、林特这些南方出身的大臣也借着“天书”上位,解决了朝堂上南北势力失衡的问题。
    一场“封禅”运动解决了这多的问题,花了八百万贯...倒也能接受。
    只要朝廷能恢复到往日那淡泊节俭、励精图治的氛围中就行了...
    但人心中的欲望,就像山顶的滚石一般,一旦开始落下,就停不下来了!
    后面事态的发展就不是赵恒能够把控了的,他本人装神弄鬼那么多年,竟也自己当了真...
    误国误民!
    “得引以为戒啊!”陈昭在心里默默感叹道。
    “陈宫使,您怎么了?”韩宜问道。
    陈昭刚刚突然停在原地,也不说话,整个人显得有些呆呆的。
    “没什么。”陈昭摆摆手说道,,朝着园区看了看:“韩员外觉不觉得这煤炭厂是不是少了几个护卫,要不要再找几个人?”
    本来陈昭是可以直接从剿匪队调的,但在处理完严家后,剿匪队就原地解散了。
    所有人全部都编入衙门当吏员,吃上了正儿八经的皇粮。
    至于原衙门的主簿和县尉...
    已经无限期地在家里放假养病了。
    招人做护卫?
    在煤炭厂做工的那个不是精壮的汉子?
    叫他们闲时在工厂内走两圈,这不就是现成的护卫?
    身为大商人的韩宜本能的对这种无故增加成本的行为很是抵触,但世界诸事岂能皆随他意?
    陈昭的意思很是明了,就是想要他在雁门县多招几个人罢了。
    而且陈昭还是车家炭行的大股东之一...
    韩宜找不到理由拒绝:“陈宫使说得有道理,某马上去办。”
    “唉~世事维艰啊!”陈昭叹了口气,说道:“韩员外,雁门县离边境的榷场,带着大批货物行驶的话,可有两天的脚程。”
    “雁门县内盗贼无有,但可不要认为其他地方也是如此。”
    “出了雁门县、越靠近边境越危险,新招的护卫不止可用来看守工厂,等需要押送货物的时候,他们也能出一份力。”
    资本家真是一点亏都不想吃啊!陈昭在为他分析利弊。
    “是。”韩宜回答道。
    见他真的听进去了,陈昭再问道:“韩员外,你以为我们的蜂窝煤卖到隔壁辽国要多少钱一秤才合适啊?”
    蜂窝煤一直只在开封周围流通,很少有到辽国那边的。
    但“乌金”走私过去的可不少,两贯一秤的乌金,在那边轻松就能涨到八九贯一秤。
    嫌贵?
    你嫌贵我还嫌贵呢!
    再高级一点的限定款,几乎都没流落到辽国去,自己家都买不了,哪还有你的份?
    唉~都是钱啊!
    他们走私的都没有给大宋缴过税。
    陈宫使对此很是不满。
    “辽国的冬天比我们这儿都要寒冷一些,冬日的木炭价格高得离谱,能涨到两百文一秤左右,但春夏之间,气温上升,辽国人口有限,每秤木炭只要一百二十文左右。”
    “我建议现在就取一百一十文一秤为妙,冬日时再将价格涨上去。”
    燃料可是生活必需品,价格一下来了,卖的人多得是,但卖得太便宜了,是不是有通敌之嫌疑?
    就比木炭价格低上个十文,有钱赚,也不会让朝廷多想。
    但陈昭的想法就有点天马行空了:
    “韩员外,你说...我们能不能将蜂窝煤卖到六十文一秤?”
    “最好在冬日开始,不限量的倾销!”
    “像弄死开封的炭商一样,弄死辽国的炭商。”
    “然后再花几年时间,将辽国懂得制造木炭的匠人一个个收为己用,或者...干净杀绝。”
    “如此几年后,辽人习惯了便宜的蜂窝煤,也不会有囤积燃料的习惯,只需一个大雪的天气...”
    只需一个大雪的天气,辽国的普通百姓就会无薪可烧,至于山上的木头?
    直接烧多得是滚滚浓烟、大冬天的,木材里面又含有水分,不好烧起来啊!
    再说了,那些树都是大地主的...
    韩宜已经听得呆住了,他只是想赚辽人的钱,但眼前这个年轻人是想要辽人的命啊!、
    但陈昭描述的宏观愿景,他确实听得挺激动的,原来咱们炭商还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
    韩宜有些意动,要不要试试?
    但陈昭先他一步摇摇头说道:“算了,这不现实,还是按照韩员外你说的办吧,我相信你。”
    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
    辽人没了燃料取暖,猜猜看他们是坐在原地等死,还是抄起家伙南下?
    反正牛羊熬不过这个冬天,那正好用来充当军粮!
    宋人想往北打,可是要沿途攻克重镇,但辽人南下可就是一马平川!
    燕云,燕云!
    陈昭可不觉得大宋的军队干得过拼命的辽人。
    老老实实赚钱就好了,毕竟一百一十文一秤的话...
    每秤陈昭可能赚上六十多文!
    陈昭赚了钱,辽人有了便宜点的燃料,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本文网址:http://www.70ya.com/xs/20/20821/1235909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70y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