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严家主,能否借你家族谱一观?
推荐阅读:年代:从下乡后开始的咸鱼生活、签到诸天从笑傲江湖开始、从漫画编辑开始成为资本家、重生2010,国士无双、萌宝大佬不好惹,打着奶嗝躺赢了、提前登陆五百年,我靠挖宝成神、重生08,从渣男开始逆袭、我改写了童话世界的剧情、让你上恋综,嘉宾全翻车了?、模拟诸天:从一代剑魔开始、
从理论上来说,去拜访别人家的祖祠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
毕竟...
难道你自己没有祖宗吗?
自己家的都拜不过来,还有余力去拜别人家的?
但是!
陈昭家的情况略有不同。
老陈家五代单传,也勉强说得上是传承百年的家族了,但传到陈昭这一辈,只有他孤身一人。
别看陈昭年纪最小,但真论起来,他才是陈家的祖宗!
既然陈昭没意见,严桧当然也不会有意见。
陈昭可不单单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郎,他还是雁门县知县!
这等人参观严家祠堂,是在给严家长脸!
严桧已经把让陈昭立字据的念头抛之脑后,现在要紧的是送陈昭去祠堂哪里。
迟则生变!
“陈知县,真是我严家历任先祖显灵,才有您的大驾光临。”
“我们什么时候动身?”
严桧谄媚地笑道。
陈昭淡然一笑,仿佛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自然是...越快越好!”
“备马,备马!”
......
宏大的车队从严府出发,奔向严家祖祠。
领头的马车,由严桧的亲子亲自驾驶。
一是为在陈知县面前刷个脸熟,二是让雁门县的百姓们看到。
能让严县丞儿子亲自驾车的,里面坐的人的身份该有多尊贵啊!
陈昭有什么目的不重要,他做了什么才重要。
只要他拜了严家祖祠,四舍五入一下,陈知县不就是严家子弟了吗?
那接下来的“亲亲相隐”,不就顺理成章了吗?
严家出行的排场本就煊赫,只是在陈昭来了后收敛了些。
但现在陈知县自己就坐在严家的马车之上,他也无意阻拦,那自然是怎么浩大怎么来。
只要见的人够多,陈知县就不好反悔了吧?
陈昭也由着严桧胡来。
天欲使其亡,必先使其狂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陈知县是个心善的,让严家的最后一段时间沉浸在虚幻的美梦之中,这不好吗?
“陈知县,我严家祖祠是由严家曾祖严襄修建的。”
路途很长,严桧有足够的时间向陈昭介绍严家的历史。
“哦,听严家主的语气,这位曾祖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啊!”
陈昭做出一幅很感兴趣的样子。
“陈知县,您这话可就说对了!”
“我严家本是内地村子里一过平稳日子的小家族,高祖积攒十数年基业,传给曾祖,本希望他能像以往一样平平安安的将家族基业传承下去。”
“但当时正逢五代乱世,曾祖本只想过安稳日子,但环顾四周,却无一席安稳之地。”
“于是曾祖散尽家财,将乡亲们组织起来,一齐投靠了太祖皇帝陛下,然后随着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曾祖本可与国同休,但他老人家的涵养岂是我等能比的?”
“河东路常年受辽人袭扰,曾祖为护我大宋疆土,便自愿带着家族来此边境,为国护疆!”
......
屁话!
陈昭心里不屑地想到。
严家的这位曾祖,在太祖皇帝陛下手中当过兵这一点应当不是假话,其他的,都是在往自己脸上贴金!
随着太祖南征北战...
怕是五代乱军和太祖作对,国灭之后收编了而已。
自愿来到边境...
观严家风气,这位曾祖肯定没此觉悟。
大概率是混了点军功,但在内地富庶之城混不下去,或者惹了什么不该惹的人,被迫被驱逐在此边境小城。
但该给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陈昭听闻,追思先人之往事,情至深处,甚至挤了两滴眼泪出来:
“本官就知道,严家世代忠良...”
“严家主,若你我二人联手,这何愁雁门县不兴?”
......
从前的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陈昭爱几个人不知道,但严家的车马确实挺慢的。
在百姓面前出尽了“风头”。
严桧的儿子,虽不似他堂哥那样锋芒毕露,但也是个在风花雪月之地豪掷千金的主。
露的面多了,雁门县内认识他的人也实在不少。
“那不是严家二郎吗?”
“怎么是他驾车?哪车里坐着的人的身份该有多尊贵啊!”
有百姓惊呼道。
这一道惊呼,就如在平静的水面里丢入一块巨石,激起阵阵涟漪。
严桧的目的达到了。
街道上的大伙没啥事干,目光聚焦于此。
“严家?好大的排场!他们难道不怕陈知县吗?”有百姓愤愤道。
严家上一个这么嚣张的,坟头都已经开始长草了。
更有甚者,已经打算到衙门去告发严家了。
这时,恰好一个“知情人”站了出来,说道:
“陈知县就坐在上面呢!”
“怎么可能!”有百姓驳斥道。
陈知县何等伟岸人物,怎会与严家蝇营狗苟?
更别说严府大郎还是陈昭亲手捅死的。
“怎么不可能?”
那“知情人”凑过去,一脸贱兮兮地说道:
“今日巳时,你们可成看见陈知县进了严府的大门?”
陈昭光明磊落做人,行事从不遮拦,路上见到他的人不在少数,甚至和他打招呼的人都不在少数。
“见到了,那又怎么样?”
“那你们可曾见到过陈知县出门?”
谁会没事站在严府的门外盯着它看?
陈知县有没有出门,没人说得清。
“那你见着了?”有百姓反问道。
“俺是没见着...”
“但是我舅舅家的二姥爷堂弟的侄儿在严家当仆人,他亲眼见着陈知县上了严家的马车。”
那“知情人”说得煞有其事,好吧,这就是事实。
“这不可能...”
“哎呀,俺娘叫我回去收衣服了,信不信由你,我可听说陈知县这一次是要去参拜严家祖祠的...”
言多必有失,“知情人”晓得这个道理,扭头就走,剩下的就交给这群刁民自己脑补吧。
陈知县、拜访、严家祠堂,这几个字百姓们都认得,但组合在一起,怎么就听不懂了呢?
看着严家的车队远去,有好事者跟了一路,他们出了城后还真的向着严家祖祠的方向走去。
若那“知事人”一直和他们争辩着,百姓们还可能觉得他是“黑子。”
但他只抛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转身就走,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这下可吊足了百姓的胃口,流言蜚语也就渐渐起来了。
严桧这是想搞臭陈昭的名声!
看情况,他的目的达到了。
但是,陈昭他不在乎。
他的民心是一座山寨一座山寨打下来的,一点流言蜚语而已,诸如疾风吹劲草,看似摇摇欲坠,实则岿然不动。
......
《荀子》有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祖先,是族类的根本,在中国的封建朝代中,对祖宗的认同感只会更加强烈。
像严家这种地方豪强,家中的祖祠修得自然是越大越好。
陈昭前世是个孤儿,自己的祖宗是谁都不知道。
这一世的陈家子嗣不显,家中祖先的牌位,开封陈府一屋就放得下。
祠堂什么的,陈昭没见过,还挺期待的。
严家祠堂建在雁门县城外的南边,在山脚下,是曾祖严襄花重金请了一个很有名的道士选的址,此地背山面水,明堂宽大,方正,水口收藏,左右互衬,四势匀和,无冲突、争斗等现象,实属是一块宝地。
当然,不是宝地的话,严家也看不上。
待马车跑近些,首先浮现在陈昭眼前的是一座石牌坊,牌坊为三间四柱式,石质坚细,上面的浮雕也是大家所做,极具特色,给人一股庄严肃穆之感。
离祠堂还有一段距离,陈昭等人本应该下了马车,步行过去,可不能让车马喧嚣扰了祖先的清净。
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现在正是和陈知县拉近关系的时候,怎敢让他屈尊步行?
苦一苦祖宗吧!
严家的祖宗,陈昭不在乎,但是,他这次参拜严家祖祠来得匆忙,他的车驾走得很慢,严桧已经派人骑着快马去族老传信,叫他们早些准备了。
但这点时间够干什么?
陈昭可不想坐着过去,然后看着严家一堆族老在哪里忙得焦头烂额的,这多没意思!
难得来一次,得尽兴而来,尽兴而归才是。
陈知县主动要求步行,这是在给严家面子,再推脱下去,就是给脸不要脸了。
于是严桧带着一帮子人,跟在陈昭身后,为他介绍祠堂的一草一木。
再向前走几步,过了石牌坊,陈昭便看到了陈家祖祠。
祠堂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两个字——气派!
以传统的“四点金”布局为基本型制,如同四合院一样,门口摆放着两个巨大的石狮子,一只脚下踩着绣球,保佑后代能考取功名,一只脚下抚一只幼狮,保佑后代子孙昌盛。
走进大门,还看见一个放满水的大水缸,寓意着聚财安康。
在祠堂的门前广场,已经有部分族人在等待了,陈昭一进门,便有家老上前来与他交谈。
“陈知县大驾光临,我严家招待不周,还请陈知县多担待一些。”
一白发苍苍的老者向陈昭躬身行礼说道。
陈昭将老者扶起,笑着说道:
“这次拜访...本就是小子趁性而来,倒是扰了老人家的清净,说起来,得本官向诸位赔个不是才对。”
这是很明显的客套话,也没哪个胆子大的干真让陈昭赔个不是。
就这要两人互相恭维了一番后,祭祖的准备工作还要一点儿时间。
家老就带着陈昭在祠堂里到处转转、看看,这里的一切东西对他而言都显得十分新鲜。
不多时,一切准备就绪,专为陈昭打造的祭祖大典开始。
“笃——笃——”一阵拐杖敲地的声音传来,严氏宗族最年长的的宗老缓缓走进祠堂,他是这场祭祖活动的主祭者。
族人将祭祀用得祭品陈放在龛前矮长桌上,众人在主祭宗老身后,按长幼、尊卑依次站好,立正,拜,再拜,叁拜。
接着,主祭宗老点燃香烛,将燃烧着的沉香插于龛前的香炉上,另一位年轻一点的宗老注酒于酒杯中,主祭宗老拿着酒杯,奉给先祖,告曰:“恭请严氏先祖莅临受祭”。
撒酒于地。再拜复位。
......
祭祀的流程繁琐且不得有误,众人就像个玩偶一般被操纵着,一板一眼地按着流程走,陈昭最开始的新鲜感也在点点时光中消磨殆尽了。
但是看到香炉上烟气袅袅升起,氤氲了祖宗牌位,也不知天上的先祖,是否听到了后人虔诚的祷告。
在场的严家人态度比陈昭这个外人要诚恳多了,封建社会讲究的就是一个迷信。
若没有祖宗的庇护,他们严家如何能在雁门县作福作威这么多年?
“礼成!”一道苍老且沙哑的声音越过重重人群直达陈昭脑内,定眼一看,宗老们正在分发祭品,拿到祭品后,人们互相施礼,然后告辞,祭祖大典就此落下帷幕。
很快,严桧就凑到陈昭身边,问道:
“陈知县,感觉如何啊?”
凝聚力!
陈昭明显地感觉到祭过祖后,在场所有人的精神面貌都产生了一些变化。
眼神中带着狂热,那是对祖宗荣光的追忆。
对陈昭来说,祖宗牌位不过是放在神龛上的一块木牌子而已。
但对在这里生活了十数年的严家人来说,那可不是一块简单的木牌子,上面刻着的字,曾经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能将严家人凝聚起来,但对陈知县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了。
“很壮观!”陈昭赞道。
这说的是心里话,严家一地方豪族临时准备的祭祖典礼还能办得井然有序的,确实给陈昭这个“现代人”带来了一点小小的“宗族震撼”。
陈昭的真心表达完了,现在到严桧展现他的诚意。
“严家主,那我们之间的合作之事...”
“陈知县,您想做什么就去做吧,剿匪队的一切开销都由我严家承担!”
爽快!
那么陈昭来此就只有最后一件事要办了...
他祭了严家的祖宗,那多少也算半个严家人了吧?
冒昧地问道:
“严家主,能否借你家族谱一观?”
毕竟...
难道你自己没有祖宗吗?
自己家的都拜不过来,还有余力去拜别人家的?
但是!
陈昭家的情况略有不同。
老陈家五代单传,也勉强说得上是传承百年的家族了,但传到陈昭这一辈,只有他孤身一人。
别看陈昭年纪最小,但真论起来,他才是陈家的祖宗!
既然陈昭没意见,严桧当然也不会有意见。
陈昭可不单单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郎,他还是雁门县知县!
这等人参观严家祠堂,是在给严家长脸!
严桧已经把让陈昭立字据的念头抛之脑后,现在要紧的是送陈昭去祠堂哪里。
迟则生变!
“陈知县,真是我严家历任先祖显灵,才有您的大驾光临。”
“我们什么时候动身?”
严桧谄媚地笑道。
陈昭淡然一笑,仿佛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自然是...越快越好!”
“备马,备马!”
......
宏大的车队从严府出发,奔向严家祖祠。
领头的马车,由严桧的亲子亲自驾驶。
一是为在陈知县面前刷个脸熟,二是让雁门县的百姓们看到。
能让严县丞儿子亲自驾车的,里面坐的人的身份该有多尊贵啊!
陈昭有什么目的不重要,他做了什么才重要。
只要他拜了严家祖祠,四舍五入一下,陈知县不就是严家子弟了吗?
那接下来的“亲亲相隐”,不就顺理成章了吗?
严家出行的排场本就煊赫,只是在陈昭来了后收敛了些。
但现在陈知县自己就坐在严家的马车之上,他也无意阻拦,那自然是怎么浩大怎么来。
只要见的人够多,陈知县就不好反悔了吧?
陈昭也由着严桧胡来。
天欲使其亡,必先使其狂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陈知县是个心善的,让严家的最后一段时间沉浸在虚幻的美梦之中,这不好吗?
“陈知县,我严家祖祠是由严家曾祖严襄修建的。”
路途很长,严桧有足够的时间向陈昭介绍严家的历史。
“哦,听严家主的语气,这位曾祖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啊!”
陈昭做出一幅很感兴趣的样子。
“陈知县,您这话可就说对了!”
“我严家本是内地村子里一过平稳日子的小家族,高祖积攒十数年基业,传给曾祖,本希望他能像以往一样平平安安的将家族基业传承下去。”
“但当时正逢五代乱世,曾祖本只想过安稳日子,但环顾四周,却无一席安稳之地。”
“于是曾祖散尽家财,将乡亲们组织起来,一齐投靠了太祖皇帝陛下,然后随着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曾祖本可与国同休,但他老人家的涵养岂是我等能比的?”
“河东路常年受辽人袭扰,曾祖为护我大宋疆土,便自愿带着家族来此边境,为国护疆!”
......
屁话!
陈昭心里不屑地想到。
严家的这位曾祖,在太祖皇帝陛下手中当过兵这一点应当不是假话,其他的,都是在往自己脸上贴金!
随着太祖南征北战...
怕是五代乱军和太祖作对,国灭之后收编了而已。
自愿来到边境...
观严家风气,这位曾祖肯定没此觉悟。
大概率是混了点军功,但在内地富庶之城混不下去,或者惹了什么不该惹的人,被迫被驱逐在此边境小城。
但该给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陈昭听闻,追思先人之往事,情至深处,甚至挤了两滴眼泪出来:
“本官就知道,严家世代忠良...”
“严家主,若你我二人联手,这何愁雁门县不兴?”
......
从前的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陈昭爱几个人不知道,但严家的车马确实挺慢的。
在百姓面前出尽了“风头”。
严桧的儿子,虽不似他堂哥那样锋芒毕露,但也是个在风花雪月之地豪掷千金的主。
露的面多了,雁门县内认识他的人也实在不少。
“那不是严家二郎吗?”
“怎么是他驾车?哪车里坐着的人的身份该有多尊贵啊!”
有百姓惊呼道。
这一道惊呼,就如在平静的水面里丢入一块巨石,激起阵阵涟漪。
严桧的目的达到了。
街道上的大伙没啥事干,目光聚焦于此。
“严家?好大的排场!他们难道不怕陈知县吗?”有百姓愤愤道。
严家上一个这么嚣张的,坟头都已经开始长草了。
更有甚者,已经打算到衙门去告发严家了。
这时,恰好一个“知情人”站了出来,说道:
“陈知县就坐在上面呢!”
“怎么可能!”有百姓驳斥道。
陈知县何等伟岸人物,怎会与严家蝇营狗苟?
更别说严府大郎还是陈昭亲手捅死的。
“怎么不可能?”
那“知情人”凑过去,一脸贱兮兮地说道:
“今日巳时,你们可成看见陈知县进了严府的大门?”
陈昭光明磊落做人,行事从不遮拦,路上见到他的人不在少数,甚至和他打招呼的人都不在少数。
“见到了,那又怎么样?”
“那你们可曾见到过陈知县出门?”
谁会没事站在严府的门外盯着它看?
陈知县有没有出门,没人说得清。
“那你见着了?”有百姓反问道。
“俺是没见着...”
“但是我舅舅家的二姥爷堂弟的侄儿在严家当仆人,他亲眼见着陈知县上了严家的马车。”
那“知情人”说得煞有其事,好吧,这就是事实。
“这不可能...”
“哎呀,俺娘叫我回去收衣服了,信不信由你,我可听说陈知县这一次是要去参拜严家祖祠的...”
言多必有失,“知情人”晓得这个道理,扭头就走,剩下的就交给这群刁民自己脑补吧。
陈知县、拜访、严家祠堂,这几个字百姓们都认得,但组合在一起,怎么就听不懂了呢?
看着严家的车队远去,有好事者跟了一路,他们出了城后还真的向着严家祖祠的方向走去。
若那“知事人”一直和他们争辩着,百姓们还可能觉得他是“黑子。”
但他只抛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转身就走,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这下可吊足了百姓的胃口,流言蜚语也就渐渐起来了。
严桧这是想搞臭陈昭的名声!
看情况,他的目的达到了。
但是,陈昭他不在乎。
他的民心是一座山寨一座山寨打下来的,一点流言蜚语而已,诸如疾风吹劲草,看似摇摇欲坠,实则岿然不动。
......
《荀子》有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祖先,是族类的根本,在中国的封建朝代中,对祖宗的认同感只会更加强烈。
像严家这种地方豪强,家中的祖祠修得自然是越大越好。
陈昭前世是个孤儿,自己的祖宗是谁都不知道。
这一世的陈家子嗣不显,家中祖先的牌位,开封陈府一屋就放得下。
祠堂什么的,陈昭没见过,还挺期待的。
严家祠堂建在雁门县城外的南边,在山脚下,是曾祖严襄花重金请了一个很有名的道士选的址,此地背山面水,明堂宽大,方正,水口收藏,左右互衬,四势匀和,无冲突、争斗等现象,实属是一块宝地。
当然,不是宝地的话,严家也看不上。
待马车跑近些,首先浮现在陈昭眼前的是一座石牌坊,牌坊为三间四柱式,石质坚细,上面的浮雕也是大家所做,极具特色,给人一股庄严肃穆之感。
离祠堂还有一段距离,陈昭等人本应该下了马车,步行过去,可不能让车马喧嚣扰了祖先的清净。
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现在正是和陈知县拉近关系的时候,怎敢让他屈尊步行?
苦一苦祖宗吧!
严家的祖宗,陈昭不在乎,但是,他这次参拜严家祖祠来得匆忙,他的车驾走得很慢,严桧已经派人骑着快马去族老传信,叫他们早些准备了。
但这点时间够干什么?
陈昭可不想坐着过去,然后看着严家一堆族老在哪里忙得焦头烂额的,这多没意思!
难得来一次,得尽兴而来,尽兴而归才是。
陈知县主动要求步行,这是在给严家面子,再推脱下去,就是给脸不要脸了。
于是严桧带着一帮子人,跟在陈昭身后,为他介绍祠堂的一草一木。
再向前走几步,过了石牌坊,陈昭便看到了陈家祖祠。
祠堂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两个字——气派!
以传统的“四点金”布局为基本型制,如同四合院一样,门口摆放着两个巨大的石狮子,一只脚下踩着绣球,保佑后代能考取功名,一只脚下抚一只幼狮,保佑后代子孙昌盛。
走进大门,还看见一个放满水的大水缸,寓意着聚财安康。
在祠堂的门前广场,已经有部分族人在等待了,陈昭一进门,便有家老上前来与他交谈。
“陈知县大驾光临,我严家招待不周,还请陈知县多担待一些。”
一白发苍苍的老者向陈昭躬身行礼说道。
陈昭将老者扶起,笑着说道:
“这次拜访...本就是小子趁性而来,倒是扰了老人家的清净,说起来,得本官向诸位赔个不是才对。”
这是很明显的客套话,也没哪个胆子大的干真让陈昭赔个不是。
就这要两人互相恭维了一番后,祭祖的准备工作还要一点儿时间。
家老就带着陈昭在祠堂里到处转转、看看,这里的一切东西对他而言都显得十分新鲜。
不多时,一切准备就绪,专为陈昭打造的祭祖大典开始。
“笃——笃——”一阵拐杖敲地的声音传来,严氏宗族最年长的的宗老缓缓走进祠堂,他是这场祭祖活动的主祭者。
族人将祭祀用得祭品陈放在龛前矮长桌上,众人在主祭宗老身后,按长幼、尊卑依次站好,立正,拜,再拜,叁拜。
接着,主祭宗老点燃香烛,将燃烧着的沉香插于龛前的香炉上,另一位年轻一点的宗老注酒于酒杯中,主祭宗老拿着酒杯,奉给先祖,告曰:“恭请严氏先祖莅临受祭”。
撒酒于地。再拜复位。
......
祭祀的流程繁琐且不得有误,众人就像个玩偶一般被操纵着,一板一眼地按着流程走,陈昭最开始的新鲜感也在点点时光中消磨殆尽了。
但是看到香炉上烟气袅袅升起,氤氲了祖宗牌位,也不知天上的先祖,是否听到了后人虔诚的祷告。
在场的严家人态度比陈昭这个外人要诚恳多了,封建社会讲究的就是一个迷信。
若没有祖宗的庇护,他们严家如何能在雁门县作福作威这么多年?
“礼成!”一道苍老且沙哑的声音越过重重人群直达陈昭脑内,定眼一看,宗老们正在分发祭品,拿到祭品后,人们互相施礼,然后告辞,祭祖大典就此落下帷幕。
很快,严桧就凑到陈昭身边,问道:
“陈知县,感觉如何啊?”
凝聚力!
陈昭明显地感觉到祭过祖后,在场所有人的精神面貌都产生了一些变化。
眼神中带着狂热,那是对祖宗荣光的追忆。
对陈昭来说,祖宗牌位不过是放在神龛上的一块木牌子而已。
但对在这里生活了十数年的严家人来说,那可不是一块简单的木牌子,上面刻着的字,曾经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能将严家人凝聚起来,但对陈知县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了。
“很壮观!”陈昭赞道。
这说的是心里话,严家一地方豪族临时准备的祭祖典礼还能办得井然有序的,确实给陈昭这个“现代人”带来了一点小小的“宗族震撼”。
陈昭的真心表达完了,现在到严桧展现他的诚意。
“严家主,那我们之间的合作之事...”
“陈知县,您想做什么就去做吧,剿匪队的一切开销都由我严家承担!”
爽快!
那么陈昭来此就只有最后一件事要办了...
他祭了严家的祖宗,那多少也算半个严家人了吧?
冒昧地问道:
“严家主,能否借你家族谱一观?”
本文网址:http://www.70ya.com/xs/20/20821/1235907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70y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