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苑读书网 > > 大宋举重冠军 > 第152章 严家主,能否借你家族谱一观?

第152章 严家主,能否借你家族谱一观?

推荐阅读:年代:从下乡后开始的咸鱼生活签到诸天从笑傲江湖开始从漫画编辑开始成为资本家重生2010,国士无双萌宝大佬不好惹,打着奶嗝躺赢了提前登陆五百年,我靠挖宝成神重生08,从渣男开始逆袭我改写了童话世界的剧情让你上恋综,嘉宾全翻车了?模拟诸天:从一代剑魔开始

    从理论上来说,去拜访别人家的祖祠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
    毕竟...
    难道你自己没有祖宗吗?
    自己家的都拜不过来,还有余力去拜别人家的?
    但是!
    陈昭家的情况略有不同。
    老陈家五代单传,也勉强说得上是传承百年的家族了,但传到陈昭这一辈,只有他孤身一人。
    别看陈昭年纪最小,但真论起来,他才是陈家的祖宗!
    既然陈昭没意见,严桧当然也不会有意见。
    陈昭可不单单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郎,他还是雁门县知县!
    这等人参观严家祠堂,是在给严家长脸!
    严桧已经把让陈昭立字据的念头抛之脑后,现在要紧的是送陈昭去祠堂哪里。
    迟则生变!
    “陈知县,真是我严家历任先祖显灵,才有您的大驾光临。”
    “我们什么时候动身?”
    严桧谄媚地笑道。
    陈昭淡然一笑,仿佛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自然是...越快越好!”
    “备马,备马!”
    ......
    宏大的车队从严府出发,奔向严家祖祠。
    领头的马车,由严桧的亲子亲自驾驶。
    一是为在陈知县面前刷个脸熟,二是让雁门县的百姓们看到。
    能让严县丞儿子亲自驾车的,里面坐的人的身份该有多尊贵啊!
    陈昭有什么目的不重要,他做了什么才重要。
    只要他拜了严家祖祠,四舍五入一下,陈知县不就是严家子弟了吗?
    那接下来的“亲亲相隐”,不就顺理成章了吗?
    严家出行的排场本就煊赫,只是在陈昭来了后收敛了些。
    但现在陈知县自己就坐在严家的马车之上,他也无意阻拦,那自然是怎么浩大怎么来。
    只要见的人够多,陈知县就不好反悔了吧?
    陈昭也由着严桧胡来。
    天欲使其亡,必先使其狂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陈知县是个心善的,让严家的最后一段时间沉浸在虚幻的美梦之中,这不好吗?
    “陈知县,我严家祖祠是由严家曾祖严襄修建的。”
    路途很长,严桧有足够的时间向陈昭介绍严家的历史。
    “哦,听严家主的语气,这位曾祖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啊!”
    陈昭做出一幅很感兴趣的样子。
    “陈知县,您这话可就说对了!”
    “我严家本是内地村子里一过平稳日子的小家族,高祖积攒十数年基业,传给曾祖,本希望他能像以往一样平平安安的将家族基业传承下去。”
    “但当时正逢五代乱世,曾祖本只想过安稳日子,但环顾四周,却无一席安稳之地。”
    “于是曾祖散尽家财,将乡亲们组织起来,一齐投靠了太祖皇帝陛下,然后随着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曾祖本可与国同休,但他老人家的涵养岂是我等能比的?”
    “河东路常年受辽人袭扰,曾祖为护我大宋疆土,便自愿带着家族来此边境,为国护疆!”
    ......
    屁话!
    陈昭心里不屑地想到。
    严家的这位曾祖,在太祖皇帝陛下手中当过兵这一点应当不是假话,其他的,都是在往自己脸上贴金!
    随着太祖南征北战...
    怕是五代乱军和太祖作对,国灭之后收编了而已。
    自愿来到边境...
    观严家风气,这位曾祖肯定没此觉悟。
    大概率是混了点军功,但在内地富庶之城混不下去,或者惹了什么不该惹的人,被迫被驱逐在此边境小城。
    但该给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陈昭听闻,追思先人之往事,情至深处,甚至挤了两滴眼泪出来:
    “本官就知道,严家世代忠良...”
    “严家主,若你我二人联手,这何愁雁门县不兴?”
    ......
    从前的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陈昭爱几个人不知道,但严家的车马确实挺慢的。
    在百姓面前出尽了“风头”。
    严桧的儿子,虽不似他堂哥那样锋芒毕露,但也是个在风花雪月之地豪掷千金的主。
    露的面多了,雁门县内认识他的人也实在不少。
    “那不是严家二郎吗?”
    “怎么是他驾车?哪车里坐着的人的身份该有多尊贵啊!”
    有百姓惊呼道。
    这一道惊呼,就如在平静的水面里丢入一块巨石,激起阵阵涟漪。
    严桧的目的达到了。
    街道上的大伙没啥事干,目光聚焦于此。
    “严家?好大的排场!他们难道不怕陈知县吗?”有百姓愤愤道。
    严家上一个这么嚣张的,坟头都已经开始长草了。
    更有甚者,已经打算到衙门去告发严家了。
    这时,恰好一个“知情人”站了出来,说道:
    “陈知县就坐在上面呢!”
    “怎么可能!”有百姓驳斥道。
    陈知县何等伟岸人物,怎会与严家蝇营狗苟?
    更别说严府大郎还是陈昭亲手捅死的。
    “怎么不可能?”
    那“知情人”凑过去,一脸贱兮兮地说道:
    “今日巳时,你们可成看见陈知县进了严府的大门?”
    陈昭光明磊落做人,行事从不遮拦,路上见到他的人不在少数,甚至和他打招呼的人都不在少数。
    “见到了,那又怎么样?”
    “那你们可曾见到过陈知县出门?”
    谁会没事站在严府的门外盯着它看?
    陈知县有没有出门,没人说得清。
    “那你见着了?”有百姓反问道。
    “俺是没见着...”
    “但是我舅舅家的二姥爷堂弟的侄儿在严家当仆人,他亲眼见着陈知县上了严家的马车。”
    那“知情人”说得煞有其事,好吧,这就是事实。
    “这不可能...”
    “哎呀,俺娘叫我回去收衣服了,信不信由你,我可听说陈知县这一次是要去参拜严家祖祠的...”
    言多必有失,“知情人”晓得这个道理,扭头就走,剩下的就交给这群刁民自己脑补吧。
    陈知县、拜访、严家祠堂,这几个字百姓们都认得,但组合在一起,怎么就听不懂了呢?
    看着严家的车队远去,有好事者跟了一路,他们出了城后还真的向着严家祖祠的方向走去。
    若那“知事人”一直和他们争辩着,百姓们还可能觉得他是“黑子。”
    但他只抛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转身就走,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这下可吊足了百姓的胃口,流言蜚语也就渐渐起来了。
    严桧这是想搞臭陈昭的名声!
    看情况,他的目的达到了。
    但是,陈昭他不在乎。
    他的民心是一座山寨一座山寨打下来的,一点流言蜚语而已,诸如疾风吹劲草,看似摇摇欲坠,实则岿然不动。
    ......
    《荀子》有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祖先,是族类的根本,在中国的封建朝代中,对祖宗的认同感只会更加强烈。
    像严家这种地方豪强,家中的祖祠修得自然是越大越好。
    陈昭前世是个孤儿,自己的祖宗是谁都不知道。
    这一世的陈家子嗣不显,家中祖先的牌位,开封陈府一屋就放得下。
    祠堂什么的,陈昭没见过,还挺期待的。
    严家祠堂建在雁门县城外的南边,在山脚下,是曾祖严襄花重金请了一个很有名的道士选的址,此地背山面水,明堂宽大,方正,水口收藏,左右互衬,四势匀和,无冲突、争斗等现象,实属是一块宝地。
    当然,不是宝地的话,严家也看不上。
    待马车跑近些,首先浮现在陈昭眼前的是一座石牌坊,牌坊为三间四柱式,石质坚细,上面的浮雕也是大家所做,极具特色,给人一股庄严肃穆之感。
    离祠堂还有一段距离,陈昭等人本应该下了马车,步行过去,可不能让车马喧嚣扰了祖先的清净。
    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现在正是和陈知县拉近关系的时候,怎敢让他屈尊步行?
    苦一苦祖宗吧!
    严家的祖宗,陈昭不在乎,但是,他这次参拜严家祖祠来得匆忙,他的车驾走得很慢,严桧已经派人骑着快马去族老传信,叫他们早些准备了。
    但这点时间够干什么?
    陈昭可不想坐着过去,然后看着严家一堆族老在哪里忙得焦头烂额的,这多没意思!
    难得来一次,得尽兴而来,尽兴而归才是。
    陈知县主动要求步行,这是在给严家面子,再推脱下去,就是给脸不要脸了。
    于是严桧带着一帮子人,跟在陈昭身后,为他介绍祠堂的一草一木。
    再向前走几步,过了石牌坊,陈昭便看到了陈家祖祠。
    祠堂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两个字——气派!
    以传统的“四点金”布局为基本型制,如同四合院一样,门口摆放着两个巨大的石狮子,一只脚下踩着绣球,保佑后代能考取功名,一只脚下抚一只幼狮,保佑后代子孙昌盛。
    走进大门,还看见一个放满水的大水缸,寓意着聚财安康。
    在祠堂的门前广场,已经有部分族人在等待了,陈昭一进门,便有家老上前来与他交谈。
    “陈知县大驾光临,我严家招待不周,还请陈知县多担待一些。”
    一白发苍苍的老者向陈昭躬身行礼说道。
    陈昭将老者扶起,笑着说道:
    “这次拜访...本就是小子趁性而来,倒是扰了老人家的清净,说起来,得本官向诸位赔个不是才对。”
    这是很明显的客套话,也没哪个胆子大的干真让陈昭赔个不是。
    就这要两人互相恭维了一番后,祭祖的准备工作还要一点儿时间。
    家老就带着陈昭在祠堂里到处转转、看看,这里的一切东西对他而言都显得十分新鲜。
    不多时,一切准备就绪,专为陈昭打造的祭祖大典开始。
    “笃——笃——”一阵拐杖敲地的声音传来,严氏宗族最年长的的宗老缓缓走进祠堂,他是这场祭祖活动的主祭者。
    族人将祭祀用得祭品陈放在龛前矮长桌上,众人在主祭宗老身后,按长幼、尊卑依次站好,立正,拜,再拜,叁拜。
    接着,主祭宗老点燃香烛,将燃烧着的沉香插于龛前的香炉上,另一位年轻一点的宗老注酒于酒杯中,主祭宗老拿着酒杯,奉给先祖,告曰:“恭请严氏先祖莅临受祭”。
    撒酒于地。再拜复位。
    ......
    祭祀的流程繁琐且不得有误,众人就像个玩偶一般被操纵着,一板一眼地按着流程走,陈昭最开始的新鲜感也在点点时光中消磨殆尽了。
    但是看到香炉上烟气袅袅升起,氤氲了祖宗牌位,也不知天上的先祖,是否听到了后人虔诚的祷告。
    在场的严家人态度比陈昭这个外人要诚恳多了,封建社会讲究的就是一个迷信。
    若没有祖宗的庇护,他们严家如何能在雁门县作福作威这么多年?
    “礼成!”一道苍老且沙哑的声音越过重重人群直达陈昭脑内,定眼一看,宗老们正在分发祭品,拿到祭品后,人们互相施礼,然后告辞,祭祖大典就此落下帷幕。
    很快,严桧就凑到陈昭身边,问道:
    “陈知县,感觉如何啊?”
    凝聚力!
    陈昭明显地感觉到祭过祖后,在场所有人的精神面貌都产生了一些变化。
    眼神中带着狂热,那是对祖宗荣光的追忆。
    对陈昭来说,祖宗牌位不过是放在神龛上的一块木牌子而已。
    但对在这里生活了十数年的严家人来说,那可不是一块简单的木牌子,上面刻着的字,曾经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能将严家人凝聚起来,但对陈知县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了。
    “很壮观!”陈昭赞道。
    这说的是心里话,严家一地方豪族临时准备的祭祖典礼还能办得井然有序的,确实给陈昭这个“现代人”带来了一点小小的“宗族震撼”。
    陈昭的真心表达完了,现在到严桧展现他的诚意。
    “严家主,那我们之间的合作之事...”
    “陈知县,您想做什么就去做吧,剿匪队的一切开销都由我严家承担!”
    爽快!
    那么陈昭来此就只有最后一件事要办了...
    他祭了严家的祖宗,那多少也算半个严家人了吧?
    冒昧地问道:
    “严家主,能否借你家族谱一观?”

本文网址:http://www.70ya.com/xs/20/20821/1235907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70y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