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给李二少上课这件事情2
推荐阅读:提前登陆五百年,我靠挖宝成神、重生08,从渣男开始逆袭、我改写了童话世界的剧情、重生2010,国士无双、让你上恋综,嘉宾全翻车了?、模拟诸天:从一代剑魔开始、修仙没系统?那就自己搓!、都重生了我就不能当影帝吗、传说时代、我在诡异世界谨慎修仙、
谦谦轻声科普着,李如磨掏出手机速记,心中暗暗高兴今天来堵人还真没堵错,不仅看着美人心情好,事业也能顺便被帮一把。
袁媛媛对这段历史还算了解,恰好也看过《昭台宫》的小说,不由得好奇地问:“《昭台宫》的那段情节我也觉得很牵强,不过作者说是因为历史上有向孟被冷遇十年的说法,所以她就对这冷遇十年开了个脑洞。”
谦谦说:“所谓的冷遇十年是指元庆八年到元泰三年的十年时间里,向孟辞去了实职大将军,领了虚衔荣将军;辞去左相之职,领了原虚职大司马的职位,看似被架空了。且元庆八年,之后向孟没有再受封赏,与前期权势顶升时,向孟三子同封,女儿被选为太子妃的情形大不相同,所以野史叫十年冷遇。我说的对吧?”
李如磨和袁媛媛一起点头:“对啊,难道不对吗?”
“这个说来话就长了。元庆八年时,向孟五十岁了,在当时已经是十分罕见的长寿之人。而战场毕竟刀枪无眼,青壮年尚且难免一死,何况已经是天命之年的向孟?
因此覃帝和昭夫人舍不得他上战场,这是极合理的猜测。此时他的侄子、弟子等人,已经能扛起保家卫国的重任,他解甲归田一事合情合理。看看当时其他将领引退的时间,左将军三十七岁,右将军四十二岁,再没有谁干得比他更晚,他干到五十岁,那是覃帝朝难得的老将。所以他卸任实职大将军,领了虚衔荣将军,并不能作为他被冷遇的证据。
至于司马的职责,首先得知道,元庆七年的冬至大朝,覃帝对官职制度作了一点小调整,左相被调整成为重臣引退前的最后一次荣耀的虚职,而左相的实权则并入了大司马的职责——我们猜测是因为当时的左相张成过于顽固守旧,阻碍了覃帝的政令,因此覃帝其实是要架空他。在这之后十年里,大司马这一实际履行左相职权的职位,只授予了向孟一个人。也就是说这期间,向孟享受荣将军和大司马这文武两重荣耀,同时还拥有左相的权力,职权和待遇包括参政议政,入宫不拦,随时陛见,草拟圣旨及其他决断性政令等等,而之前皇帝赐予他的特权,除皇帝外见人不拜、入朝不趋、不解佩剑等等这些都没收回。
再说封赏的事情,就更不值一提了。他一共就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早在元庆六年,他的儿子都封了列侯,女儿也和太子订了婚,这还有什么可封赏的,还能怎么封,封个异姓王啊?此外,假如你去翻起居注,你还能看到,覃帝高兴了不高兴了都会给向孟赏赐。‘九年春,游灞上,作《灞上歌》,赐食邑二百户’‘九年春,雷击于廷,上弗悦……召伯卿,旋赐金二千’——这个伯卿就是向孟了,我没记错的话,只九年春这仨月里,就赏赐了七八回,都是随口赏的,所谓‘开心是你让我开心,所以我谢谢你,不开心是你哄我开心,我还得谢谢你’,就是这样。这等荣宠,怎么能说是冷遇十年呢?换了是我,我高兴还来不及。”
李如磨听得直点头,飞快地往云笔记上记录。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媛媛比李如磨还激动,两眼放光地问:“我就知道历史上难得的君强臣也不弱的组合,才不会像狗血电视剧那样弄什么虐心虐身的桥段呢。啊,谦谦,那最后向孟是善终了吧?”
“是善终了,确实难得一见君臣相得,善始善终。本该传为千古佳话的,无奈覃帝过于霸道强武,所以每每被后人诟病,而向孟的人生过于完美,以至于没有值得惋惜的地方,反而无法引起后世文人的情感共鸣。谁让这些文人,往往在遇到挫折时,才有诗情画意呢。”
谦谦八完了李如磨的一个小小的疑惑,三人抱着书办理了借阅手续,回到座位上老老实实做功课。
老实说谦谦也是头一次这么仔细地看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以前她刻意避免去看平德年间的事情,只不过知道些大略上的,皇帝什么时候继位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怎样啦,有什么新发明啦,有什么重要的历史人物啦之类。
平德年间是谦谦最熟悉的时代,也是她了解最少的时代。
她很是做了些心理准备,才翻开这本书。
这本书是编年体的,属于整个《雍史》的一小部分,第一句就是“元年春王,夏,六月丁巳,上即位。”
哦,白做心理准备了,这时候她还没出生呢。
谦谦微愣片刻,又往后看了看,接下来就是国朝大事,并不与后宫女子相关。于是谦谦又往后翻了很多,翻到了自己入宫的那年,才在很小的一个段落里找到一句话“采嫔及宫人凡三十五。”
她就在那三十五个宫人里,而当时一起进宫的嫔宫秦氏,那时候是多么的赫赫扬扬,气度不凡,举手投足都是天家的尊贵,一个眼神都能看的人心里发毛。
现在也不过是一个“嫔”字就带过去了。
真是卑微啊,没有生下儿子又没有分位的女子,连名字都不会记下呢。
谦谦又往后翻了翻,从她被册封为婕妤时起,才留下了自己的姓氏“冬,葵巳,封婕妤赵氏……赵氏,李郡人也,咸称德……”到后面抚养了皇子,便有浓墨重书赞美她的德行,再到后面皇帝驾崩,太子即位,她领着尊贵的封号守陵去了,就有长篇的溢美之词赞颂她抚育有功,守陵有贤等等,再往后甚至她的孙子辈还在给她累加尊号。
看吧,现在的人看那时候的她,都说她一生富贵,实在堪羡。可是谁知道那时候的她活得多不容易,多么压抑。
谁不想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谁不想有个知心知意的人一生相伴,谁愿意一辈子谨小慎微,成日家战战兢兢。
媛媛察觉到她情绪有变化,问道:“谦妹儿,怎么了?平德年间……我记得好一派风花雪月,没什么大事儿吧,你怎么看得愁眉苦脸的?”
“就是没事儿才愁眉苦脸,分享读书笔记的时候,我总不能,就上去把书用白话翻译一遍吧,还得找些有意思的东西来讲才行啊。头疼,还不如也选个什么选官制度之类的东西呢。”
袁媛媛给她支招:“哎,要不你就讲‘冷遇十年’的事儿?就解读解读起居注啦年表之类的,可比这些干巴巴的东西好玩多了。”
“别说,还真是个好主意,我再想想……冷遇十年是覃代的事,要讲这个,我就得去和刘导申请换书。要不我还是找个平德年间的野史,做驳斥或者引申。这样就不用找刘导换书了,我现在巴不得老师们别想起我来。天天上课都被叫起来回答问题,偶尔想偷懒,都不敢了。”谦谦把书翻到第一页从头看起,“我先找找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故事值得深度解读。”
袁媛媛对这段历史还算了解,恰好也看过《昭台宫》的小说,不由得好奇地问:“《昭台宫》的那段情节我也觉得很牵强,不过作者说是因为历史上有向孟被冷遇十年的说法,所以她就对这冷遇十年开了个脑洞。”
谦谦说:“所谓的冷遇十年是指元庆八年到元泰三年的十年时间里,向孟辞去了实职大将军,领了虚衔荣将军;辞去左相之职,领了原虚职大司马的职位,看似被架空了。且元庆八年,之后向孟没有再受封赏,与前期权势顶升时,向孟三子同封,女儿被选为太子妃的情形大不相同,所以野史叫十年冷遇。我说的对吧?”
李如磨和袁媛媛一起点头:“对啊,难道不对吗?”
“这个说来话就长了。元庆八年时,向孟五十岁了,在当时已经是十分罕见的长寿之人。而战场毕竟刀枪无眼,青壮年尚且难免一死,何况已经是天命之年的向孟?
因此覃帝和昭夫人舍不得他上战场,这是极合理的猜测。此时他的侄子、弟子等人,已经能扛起保家卫国的重任,他解甲归田一事合情合理。看看当时其他将领引退的时间,左将军三十七岁,右将军四十二岁,再没有谁干得比他更晚,他干到五十岁,那是覃帝朝难得的老将。所以他卸任实职大将军,领了虚衔荣将军,并不能作为他被冷遇的证据。
至于司马的职责,首先得知道,元庆七年的冬至大朝,覃帝对官职制度作了一点小调整,左相被调整成为重臣引退前的最后一次荣耀的虚职,而左相的实权则并入了大司马的职责——我们猜测是因为当时的左相张成过于顽固守旧,阻碍了覃帝的政令,因此覃帝其实是要架空他。在这之后十年里,大司马这一实际履行左相职权的职位,只授予了向孟一个人。也就是说这期间,向孟享受荣将军和大司马这文武两重荣耀,同时还拥有左相的权力,职权和待遇包括参政议政,入宫不拦,随时陛见,草拟圣旨及其他决断性政令等等,而之前皇帝赐予他的特权,除皇帝外见人不拜、入朝不趋、不解佩剑等等这些都没收回。
再说封赏的事情,就更不值一提了。他一共就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早在元庆六年,他的儿子都封了列侯,女儿也和太子订了婚,这还有什么可封赏的,还能怎么封,封个异姓王啊?此外,假如你去翻起居注,你还能看到,覃帝高兴了不高兴了都会给向孟赏赐。‘九年春,游灞上,作《灞上歌》,赐食邑二百户’‘九年春,雷击于廷,上弗悦……召伯卿,旋赐金二千’——这个伯卿就是向孟了,我没记错的话,只九年春这仨月里,就赏赐了七八回,都是随口赏的,所谓‘开心是你让我开心,所以我谢谢你,不开心是你哄我开心,我还得谢谢你’,就是这样。这等荣宠,怎么能说是冷遇十年呢?换了是我,我高兴还来不及。”
李如磨听得直点头,飞快地往云笔记上记录。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媛媛比李如磨还激动,两眼放光地问:“我就知道历史上难得的君强臣也不弱的组合,才不会像狗血电视剧那样弄什么虐心虐身的桥段呢。啊,谦谦,那最后向孟是善终了吧?”
“是善终了,确实难得一见君臣相得,善始善终。本该传为千古佳话的,无奈覃帝过于霸道强武,所以每每被后人诟病,而向孟的人生过于完美,以至于没有值得惋惜的地方,反而无法引起后世文人的情感共鸣。谁让这些文人,往往在遇到挫折时,才有诗情画意呢。”
谦谦八完了李如磨的一个小小的疑惑,三人抱着书办理了借阅手续,回到座位上老老实实做功课。
老实说谦谦也是头一次这么仔细地看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以前她刻意避免去看平德年间的事情,只不过知道些大略上的,皇帝什么时候继位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怎样啦,有什么新发明啦,有什么重要的历史人物啦之类。
平德年间是谦谦最熟悉的时代,也是她了解最少的时代。
她很是做了些心理准备,才翻开这本书。
这本书是编年体的,属于整个《雍史》的一小部分,第一句就是“元年春王,夏,六月丁巳,上即位。”
哦,白做心理准备了,这时候她还没出生呢。
谦谦微愣片刻,又往后看了看,接下来就是国朝大事,并不与后宫女子相关。于是谦谦又往后翻了很多,翻到了自己入宫的那年,才在很小的一个段落里找到一句话“采嫔及宫人凡三十五。”
她就在那三十五个宫人里,而当时一起进宫的嫔宫秦氏,那时候是多么的赫赫扬扬,气度不凡,举手投足都是天家的尊贵,一个眼神都能看的人心里发毛。
现在也不过是一个“嫔”字就带过去了。
真是卑微啊,没有生下儿子又没有分位的女子,连名字都不会记下呢。
谦谦又往后翻了翻,从她被册封为婕妤时起,才留下了自己的姓氏“冬,葵巳,封婕妤赵氏……赵氏,李郡人也,咸称德……”到后面抚养了皇子,便有浓墨重书赞美她的德行,再到后面皇帝驾崩,太子即位,她领着尊贵的封号守陵去了,就有长篇的溢美之词赞颂她抚育有功,守陵有贤等等,再往后甚至她的孙子辈还在给她累加尊号。
看吧,现在的人看那时候的她,都说她一生富贵,实在堪羡。可是谁知道那时候的她活得多不容易,多么压抑。
谁不想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谁不想有个知心知意的人一生相伴,谁愿意一辈子谨小慎微,成日家战战兢兢。
媛媛察觉到她情绪有变化,问道:“谦妹儿,怎么了?平德年间……我记得好一派风花雪月,没什么大事儿吧,你怎么看得愁眉苦脸的?”
“就是没事儿才愁眉苦脸,分享读书笔记的时候,我总不能,就上去把书用白话翻译一遍吧,还得找些有意思的东西来讲才行啊。头疼,还不如也选个什么选官制度之类的东西呢。”
袁媛媛给她支招:“哎,要不你就讲‘冷遇十年’的事儿?就解读解读起居注啦年表之类的,可比这些干巴巴的东西好玩多了。”
“别说,还真是个好主意,我再想想……冷遇十年是覃代的事,要讲这个,我就得去和刘导申请换书。要不我还是找个平德年间的野史,做驳斥或者引申。这样就不用找刘导换书了,我现在巴不得老师们别想起我来。天天上课都被叫起来回答问题,偶尔想偷懒,都不敢了。”谦谦把书翻到第一页从头看起,“我先找找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故事值得深度解读。”
本文网址:http://www.70ya.com/xs/15/15562/936932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70y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