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6

推荐阅读:我改写了童话世界的剧情重生2010,国士无双让你上恋综,嘉宾全翻车了?模拟诸天:从一代剑魔开始修仙没系统?那就自己搓!都重生了我就不能当影帝吗传说时代我在诡异世界谨慎修仙海洋领主:从成为钓鱼佬开始年代:从下乡后开始的咸鱼生活

    于上。(破题)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承题)
    ……
    这篇文章的考题,和他在县试应试中的某题都是出自同篇文章《论语·颜渊》。但是对方的整篇文章,无论是结构、点题、论证都环环相扣,字字珠玑,比他所写的一个天一个地。
    待他看完后,秦朝宁简单地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欣赏,以及反思了几点自己的不足。
    然后,他就坐好,一副静待韦之贯开口的小模样。
    韦之贯把手里的游记放下,他示意秦朝宁把自己写的一沓八股文从案桌上拿回去,然后先把他用朱笔在上面写的批文看完。
    见状,秦朝宁乖乖照做。他跳下椅子,就上前去,稍微踮起了脚把自己的文章拿到手里。
    等他把自己的十篇课业都看完,他基本上从朱红的批字里面看到了自己的问题点所在。
    韦大人满腹经纶,常年离不开笔杆子的人,留给他课业上的字句,一针见血,让他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这会儿,秦朝宁站直了身子,开口诚心讨教。
    听罢,韦之贯便让他上前,站到他书案侧,随即摆上他的文章,指着文章中的某些段落告诉秦朝宁,他的破题执着于从四书五经中寻找类似原句,因而言辞中缺乏一击即中释题的力量。
    破题,两句,需要对题目有正确且深刻的释义。纯粹引用原句,只能说明他的小脑袋记住了很多书籍,但是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
    承题,三句,是作为对破题的补充。在这里,他的八股文文风里,缺少气势,过于中庸,亦是无亮点的一种。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逻辑严密性,他具备,但是,文采与底蕴明显欠缺。
    关于文采欠缺这里,韦之贯又提及秦朝宁的诗赋,他从他的院试答卷中,能够看得出来,他对于诗词歌赋的逃避。
    不擅长,所以不欲作诗。
    诗赋与他的八股文、策论,比较下,反倒是策论最优。
    这里面和他的一些字句行间迸发出来那些充满鲜活气的,饱含热血的想法有关。
    他的一些理念会比较其余学子更大胆。
    而这其实又会引出一个问题,若是下一个考官是保守派,不喜推陈出新的理念,不喜锋利的文字,不喜变革呢。
    秦朝宁的长处会瞬间变成他的短处。
    韦之贯稍作停顿,喝了口茶后,再继续给他讲,科举举试中的名次差异,会造成的结果有何不同。
    他拿来举例的是进士,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
    [2]位列一甲的三人在殿试后,是直接分配进翰林院,一甲第一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一甲第二和一甲第三授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3]二甲和三甲的所有进士,则会根据他们的会试排名与殿试排名,结合朝考,前二十的会被分入翰林院,作为庶吉士。剩下的那些,要么是六部有看中的要走了,要么都是外派到各地上任知县。
    说到这里,他看着秦朝宁,神情严肃地告诉他,如果他是以单纯考过会试为目标的话,日后不必再到府上来。
    秦朝宁的文章及性情里,在他看来,有很大程度上的随遇而安的品质,是那种非极端情况,不愿一争的类型。
    此种性情,倘若身处盛世,当一方文豪大家未尝不可。
    闻言,秦朝宁讶然地愣了一瞬。
    他抬眸与这位大人对视,看得出来他的话语里并无儿戏的成分。
    他说的是真的。
    “二甲?”秦朝宁讷讷应道。
    他其实觉得力争二甲都难度很高。
    据他之前在东皋书院藏书馆看过的历年进士实记,宣朝的科举取录,那可是万分之一。每年会试,只取录两百人。
    闻言,韦之贯直言道,“一甲第一或是一甲第三。”
    “不难的。”曾经二甲第一,传闻本该是一甲的猛人韦之贯一锤子定音。
    秦朝宁:“……”
    呜呜,这个梦他就没做过!
    然而,韦之贯就这样把秦朝宁的科举目标定好了。
    秦朝宁一脸傻乎乎地,直觉却让他半点不敢反驳。
    然后,韦之贯把接下来一个月里需要秦朝宁看的书给他列出来,并且把他府里的部分朝廷邸报给了秦朝宁,告诉他,等到下次书院休假,他们再来讨论策论的问题。
    他让秦朝宁把策论上的批字,回去好好思考一番。
    策论这里,需要沉淀积累,非善用架构与四书五经就能写好。它对读书人自身的学识深度厚度有要求。
    至于下一次的课业,秦朝宁倘若精力充沛的话,就如此次这般,依旧是十篇八股文,十篇策论。
    韦之贯把话说完,秦朝宁的脑子都是晕乎乎的。
    这之后,秦朝宁抱着这堆物什,还有要做的课业,就被书童带出了韦之贯的书房。
    待他离开学政大人的府邸后,才发现,时间已经不知不觉已经晌午了。
    等他好不容易回到东皋书院,他一放下这沉重的箱笼,就被山长遣派的小仆喊了过去清风院。
    秦朝宁是按照小仆带的话,自己带上了文章过去的清风院。
    在张瑾瑜看过他带回来的,经过韦之贯批过的文章后,他感慨道,“砚之果然大才。”
    尔后,他叮嘱秦朝宁,“韦大人学富五居,又有多年的朝堂经验,你且虚心恭敬地呆在他那边,多学些知识。”
    “不懂就问,切莫浪费良机。”
    这位可是文官中凭自己爬上正三品的狠人呐。他的眼界和思想,经过这些年的锤炼,比他这种安于一隅的人而言,会更高瞻远瞩,亦更适用于科举和为官之道。
    闻言,秦朝宁实诚地应下。
    然后,张瑾瑜顺便考较了一番秦朝宁,才放他离去。
    于是,秦朝宁就这样开始了接下来两年的忙碌求学生活。钱勤学在他的影响下,整个人也心无旁骛地沉浸在书海里,学问愈发扎实。
    待到了正历六年末,距离乡试还有九个月。
    此次秋闱会在正历七年的八月举行,时日虽然还有一段距离,可是南州城城内的学子已经开始逐渐多了起来。
    这天,秦朝宁如常在书院休假后,就先赶完府衙官邸所在的片区。
    韦府的书童给他开门后,一路上,对方脸上的表情都些许伤怀表露。
    见此,秦朝宁不解地问他发生了何事。
    他们经过这两年的相处,双方都很算很熟了的。
    “先生他,三旬后就得交还官印,随后返京述职。”书童忐忑地说道。
    他是先生来了南州城才买下来的。他此时害怕韦大人返京的时候不带上他们这些从仆。
    而

本文网址:http://www.70ya.com/xs/15/15469/930166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70ya.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